大众网记者 李享真 通讯员 刘心怡 青岛报道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持续开展“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乡村振兴驿站建设活动,全校779名指导教师携手1万名学生科技专员,深入山东省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开展驻村蹲点服务,实现青年学生与乡村发展“双向奔赴”,搭建了学校与乡村联系更加紧密、服务更加便捷的桥梁纽带。
据介绍,1月底,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法学专业的刘心怡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作为学生科技专员同时也是驿站课题负责人在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洽泊村深入开展驿站建设工作,走进乡村、扎根基层、深入田间,用实际行动真正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作为驿站课题负责人,刘心怡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区域工作队伍,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乡村开展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机制法治保障研究。通过与村书记、村民深入交流讨论,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深入探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机制在法治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撒独属于农大人的青春热血。
此外,在驻村服务期间,刘心怡大力推广山东农业大学设计开发的乡村振兴驿站APP,耐心地向村民介绍APP中“推资讯”“随时问”“学农技”“找资金”等功能模块的主要内容,帮助村民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及时解答农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更多农户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牵手”,切实让更多数据和信息赋能乡村振兴。同时,刘心怡积极联系学校农业政策和法学领域的专家教授,充分发挥法学专业知识,为村民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向村民普及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经营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帮助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
“这段驻村服务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将来服务基层、奉献家乡的决心,未来,我会用所学知识架起学校与乡村的桥梁,真正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刘心怡说。
乡村振兴驿站作为山东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重大行动,不仅搭建了学校与乡村的“连心桥”,更成为学生实践的“大课堂”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这个寒假,山东农业大学的青年学子们走出象牙塔,走进乡村里,带着满腔热情和专业知识,奔赴全省一万个乡村振兴驿站,深入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于阡陌纵横间挥洒汗水,于田野广袤处播种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发挥专业优势,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更多“农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