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邓铂鋆】

2024年六、七月间,两款主治少年儿童及成人注意与多动缺陷障碍(ADHD)的药物盐酸托莫西汀、专注达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供应紧张,厂商给出的解释是原料药紧张、产能不足。8月,该类药品生产出现大洗牌:一家中标集采的印度药企曝出在原料药、工艺验证、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缺陷质量,被国家医保局“拉黑”,两年内不得参与集采。

经笔者了解,ADHD用药供应紧张,某印度药企出局仅是其中一个方面。近年来大环境的种种变化,才是导致ADHD药物市场需求“水涨船高”。

精神药物的滥用:“都是为了孩子!”

ADHD是一种心理健康障碍,包括持续性问题的组合,例如注意力难以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ADHD药物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它能够暂时性地抑制ADHD病人的症状出现,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和情绪。

作为中枢神经兴奋药物,该类药物均为一类精神药物,管控等级高于“精二”类的日常安眠药,对患者特别是青少年服用者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1.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2.轻微头痛;

3.影响发育,少年儿童服药会导致平均身高矮于同龄人1厘米;

4.睡眠质量受影响,约占用药少年儿童的三分之一至一半;

5.停药出现情绪波动;

6.长期服药,出现语言记忆力及协调能力受损等症状;

7.产生小怪癖,约15%的用药儿童会出现诸如咬指甲、挠皮肤、咬嘴唇、捻头发之类的小怪癖,在停药一周左右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ADHD药物断货现象经常发生在临近考试季,笔者第一时间想到了药物滥用问题。这一现象已经在社交媒体平台浮出水面:

为了应对升学压力,一些家庭夸大和错误归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向医生要求开具ADHD药物处方,认为该类药物是“聪明药”。他们通过合法和不合法手段,为孩子“搞药”,要求孩子长期服用,以此在学习和考试中“更专注,精神更振奋”。

而且,这些家长和受其影响的孩子往往有一套逻辑自洽,什么竞争压力大,“我不吃药有的是人吃药,他们考上了,我考不上”;什么“阶层滑落”,把眼前的学业成功摆在过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愿意为学业成就做出不合理的牺牲。

然而,临床研究表明,抗ADHD药物不可能对所有认知领域问题都能产生显著效果。对于中、高考等考试复习,视觉学习记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研究显示抗ADHD药物对考试复习紧密相关的视觉学习记忆并没有明显效果。研究认为,使用抗ADHD药物对提升中高考等考试成绩或学习效果没有临床证据。

“西学东渐”:滥用的阿片类药物

在药物滥用问题更源远流长的美国,一项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赞助的研究发现,全美有25%的青少年滥用ADHD处方药。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将ADHD处方药作为派对助兴药或读书药滥用,以提升精神集中力和保持警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非法使用这类药物的情况普遍,但更多学生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处方药。特别是住在北部地区的白人学生,以及家长教育程度较高的孩子,滥用情况尤为严重。“摸石头过河”,从美国的情况看,青少年滥用精神类处方药的结局无非有两点。

1.发展为药物依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成瘾。一项研究表明,在课业压力繁重的美国“藤校”,六成学生自述曾经为了备考,临时性或长期服用ADHD处方药。当学生们走向社会,药物滥用不会戛然而止,他们会选择更“有劲”的药物。

大家在社交媒体平台看到的华尔街精英似乎永不休息,每天睡眠少于4小时,把每天高强度的健身房锻炼当作社交,是什么支撑他们?是长年的药物滥用,直到触雷使用可卡因等“硬毒品”。这一社会现象在影片《华尔街之狼》中也有所反映。

2.社会对药物滥用的底线提高。在美国,滥用精神类处方药物甚至非法药物(毒品)已经司空见惯,以日益严重的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为例,标志性的事件即普渡制药公司的“奥施康定(OxyContin)”问题。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