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

国家医保局赴上海听取集采药意见,多方呼吁药监提高透明度

时间进入1月末,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在近期北京和上海的两会上,均有政协委员谈及对集采药品疗效的担忧,再次引发舆论热议。1月20日一早,国家医保局发文,将于次日赴上海听取意见建议。去年末,第十批药品集采开标,降价幅度之大再次引发社会对药效的热议,其影响余波蔓延至今。据媒体报道,1月16日,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在专题会议上谈到第十批集采,称临床反馈确实存在部分药品

广东明确:人工耳蜗从20余万元降至5万元 3月起实施

【广东明确:人工耳蜗从20余万元降至5万元 3月起实施】财联社2月21日电,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官网20日发布了《关于做好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的通知》,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高值医用耗材国家集采中选结果将分阶段在广东全面执行,人工耳蜗单套(含植入体、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其中,人工耳蜗类集采中选结果自3月1日起执行,外周血管支架类集

原研药在哪里还可以买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随着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果的出炉,原研药在国内的供给情况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有大量舆论声音认为,这意味着原研药将“退出”国内公立医院系统。不过在实际上,单把几批药品集采中原研药未中标就等同于原研药“退出”国内公立医院,尚有失偏颇。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家药品集采的持续推进,大批集采未中标的原研药在公立医院市场份额的确出现了显著下滑。但与

“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医保、药监这样回应

据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今年1月,有专家在上海市两会期间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有关部门派员赴上海市调研了解情况。网传集采药“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是否属实?集采药品质量是否有保障?记者采访了参与调研的医保、药监部门有关负责人。一问:集采药品是否存在网传的质量问题?对于“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记者从国家医保局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

集采仿制药降至“地板价”,如何“降价不降质”?权威解答→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日前结束。本次集采中,共涉及62种药品,覆盖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类等多个领域的大品种药品。而部分中选的仿制药由于价格低也引发关注。像阿司匹林这种成本低、价格低的仿制药,质量能保证吗?对于集采中选的低价仿制药,相关部门如何监管,确保集采药“降价不降质”呢?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药监部门按照与原研药一致的标准,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

事关集采药品,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将赴上海

记者20日从国家医保局获悉,国家医保局将于21日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政协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近日,上海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国家医保局高度重视。据悉,国家医保局等相关部门将听取临床一线关于集采中选药品使用实效的感受,

医保、药监部门:持续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人民网北京2月10日电 (记者 乔业琼)今年1月,有专家在上海市两会期间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有关部门迅速派员调研了解情况。日前,参与调研的医保、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就如何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量等问题接受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医保、药监部门有关同志表示,2018年以来的持续实践,既让集采政策和集采药品得到了临床检验,也让我国患者的主流用药实现了从“未过评仿制药”到“过评仿制药”的跨

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大降价!第五批国采耗材3月起在广东执行

2月20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发布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在广东省实施的通知。通知显示,人工耳蜗类集采自3月1日起执行,外周血管支架类集采自5月1日起执行,两类耗材的采购周期均为3年。根据国家医保局的公开资料,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于2024年12月19日在天津开标,纳入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据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