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推动从“疾病控制”到“疾病预防”进程中,如今已经搭建的深入社区的免疫预防服务体系,或将能成为一个个新的“健康引擎”。

来源:视觉中国

近期,流感形势愈发严峻,企业和校园里的缺勤日益增多,疾病的肆虐又一次把大众的神经拉回到传染病防控上。

每到呼吸道疾病流行季,作为传染病防控的中流砥柱,遍布于全国各级疾控中心便格外忙碌,除去每日繁重的疾病监测,疾控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师们还要抖擞精神应对“拖家带口,往来而不绝”,诸如流感疫苗接种等 “突发脉冲性” 的疾病预防需求。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把疾病的干预时间提前,从源头防止疾病重症化带来的更高医疗资源消耗,必是大势所趋。考虑到中国缺少“全科医生”这一角色, 在全社会推动从“疾病控制”到“疾病预防”进程中,如今已经搭建的深入社区的免疫预防服务体系,或有潜力成为一个个新的“健康引擎”。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疾控新使命

2023年中国全国卫生总费用约9万亿人民币¹,而10年前,这一数字仅仅为约3万亿人民币,十年增长了2倍。尽管卫生总费用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中国需要面对的挑战是,面对更为严峻的老龄化人口模型,如何能用更少的资源,更好地满足14亿国民的健康需求。

因此,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更迫切的需要从“重医轻防”转到“医防并重”之上。毕竟,去打涝被洪水冲走的人,比防止他们掉下去所花费的要多得多。

正是如此,疾控体系也正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通过进一步丰富疾病防控工具箱,或将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层面的健康管理,也更为敏捷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卫状况,更能积极有为地推动中国健康体系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疾控中心牵头的预防工作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艾滋病的阻断防控。

作为一种对患者危害性大,社会高度重视但可控的慢性疾病,艾滋病的感染有一个24-72小时的窗口期,因此在相关发生高危接触行为之后,可以通过服用阻断药进行药物的干预,降低成为感染者的风险。此外,高危人群还可以通过提前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方式降低HIV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疾病的暴露前与暴露后预防,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²(比如上海)开放了药物服务窗口来满足这一需求。

作为目前医疗领域最下沉、分布密度较高的机构,若疾控中心能把这一经验复制到更多疾病领域,应该能够很好地支持整个社会层面的“医防融合”,也有助于卫生健康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传统上,疾控能掌握的绝大多数工具,就是预防性的疫苗,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极大地限制了疾控体系的操作空间。因为随着预防性药物和治疗性疫苗的不断出现,正像前面的艾滋病预防的例子,所谓“疫苗(预防产品)”和“药物(治疗产品)”之间的边界正渐渐模糊,传统的医药产品管理模式可能会阻碍一些产品的可及性,进而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刚刚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推动疫苗和适宜技术在重大疾病预防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推动更多疫苗纳入地方免疫规划范围。

因此,面对一些此前规章制度和防控经验的限制,疾控也正在做一些新的尝试。

从创新手段的落地,看疾控领域新探索的必要

新使命必然伴随着新突破和旧约束。以2023年末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预防婴儿和新生儿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简称合胞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的尼塞韦单抗(nirsevimab)为例,该产品在国内被归类为“生物制品”,而非传统的“预防性生物制品”或“治疗性生物制品”。这是由于在国内“预防用生物制品”基本和疫苗划等号。但尼塞韦单抗的技术路径并非常规疫苗,而是通过直接注射抗体为婴儿提供保护。

虽然尼塞韦单抗在注册领域实现了新突破,但在落地过程中依然遇到了产品使用路径的挑战。

比如当疾控中心牵头尼塞韦单的落地,疾控中心会考虑采购主体和配送等问题。尽管走医院渠道就没这种顾虑,但作为一款预防性产品,很多医院需要去考虑“药占比”,这同样阻碍了该产品的落地。此外,院内使用还可能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问题。

之所以有这种“尴尬”,源自于合胞病毒预防领域的特点。

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合胞病毒主要威胁儿童和老年人这“一老一小”的健康,全球每年有330万儿童因此感染住院。虽然这是一款“老”病毒,但它的疫苗的研发因为产品设计难、安全性等问题进展缓慢。因此,直到2022年尼塞韦单抗在欧盟获批,人类才第一次真正意义填补上了针对所有婴儿的合胞病毒预防领域的空白。

但就是这样一款填补空白的产品,但却因为“既不是药,也不是疫苗”的“类疫苗”特殊身份,在落地过程中触及了“合规性”、“可行性”和“安全性”等多个规章制度的空白领域。

  • 合规性是因其注册分类问题,其采购和配送自然有所差异,谁来报量,走哪个平台,配送按哪一类产品,这些需要卫健系统各部门去达成一个共识;

  • 可行性则是因为该产品作为一款处方药,和常规纳入免疫规划就可以在社区疾控完成接种流程不一样,需要有资质的医生处方;

  • 安全性也一样,使用禁忌以及一些不良反应监测,需要有机构来牵头。

但伴随着众多创新医药产品的不断上市,尼塞韦单抗所遇到的路径问题不会是一个孤例。

仅RSV预防单抗就有多家国内外药企在研。比如像疟疾这样的疾病,同样有类似属性的长效预防性抗体。包括在前文提到的艾滋病,在近些年也有了一些新技术的临床上新进展,一些制药公司已经开发出能100%预防艾滋病的长效药物,让艾滋的防控能够从“被动控制”进化到“主动免疫”。

未来,市场或许还能看到更多其它的以预防为目的药品甚至和器械的组合。事实上,各地疾控已经意识到了新的问题,正着手去去搭建一个更完善的疾病预防体系以及落地流程,来帮助国内去控制更多疾病的流行。

“先行者”的探索与新尝试

基于尼塞韦单抗的特殊身份,我国多地卫健委和疾控牵头在药品管理和类疫苗管理两个领域做了探索。

- 药品采购疾控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以北京和天津为代表,在省级招标过程中采用了药品平台挂网招标的方式,进入尼塞韦单抗落地试点名单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基于实际需求自行下订单进行购买。在处方方面,北京采用的是儿科执业医师开具处方的方式,并在近期宣布扩大了试点规模。天津则更进一步,采用了大处方的方式,预防接种单位可以直接参照疫苗管理模式。在具体的注射接种环节,两地均要求预防接种单位的工作人员参考疫苗接种流程,做到充分的知情告知和“三查七对一验证”。

- 类疫苗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分为目前的上海方案和湖北方案。

上海方案:这一方案具备一些兼顾性的特征。在产品挂网招标方面,上海市疾控参照了非免疫规划类疫苗采购流程,开展了适用性评估和遴选。此外上海公布了纳入试点的产科、儿科、专科医院机构的名单,各区的疾控可以基于试点单位的需求量进行采购。并在获得执业儿科医生开具的处方后在试点机构的预防接种门诊注射,接种注射过程参考疫苗管理模式,需做到充分的知情告知和“三查七对一验证”。

湖北方案:湖北则采用了近乎于疫苗管理模式,产品在省级疫苗平台挂网招标,区疾控可以基于试点的产科儿科预防接种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需求量进行采购,经过充分知情告知和“三查七对一验证”后,由儿科或全科执业医生开具处方后,进行注射。在不良反应方面则参照药品AE和疫苗AEFI流程,进行调查、诊断和处置。

而回到整个“医防融合”的大叙事之上,疾控可以去牵头做一些事情,去完善一些此前没有的、但又能真正带来整个公卫层面获益的落地流程。去敲开一类“此前未有”的预防工具使用上的桎梏,去打破疾控和医院的边界,做到治疗和预防一体。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