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长沙讯 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多研发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怎么做?1月16日,湖南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导李琳提出了她的建议。

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供需匹配?李琳建议,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支持在湘高校围绕“4×4”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布局先进制造业、航空航天等应用学科专业,合成生物学、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填补湖南空白点专业。同时,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牵引,鼓励长沙探索建设场景促进中心,常态化开展场景挖掘、策划、发布、对接工作。聚焦人工智能、北斗系统等前沿优势创新领域,拓展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加快建设一批体验中心、推广中心。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效能,解决‘不会转’难点。”李琳认为,推动科技中介服务量质双升,可借鉴长三角经验,支持在湘高校成立专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打造“首问制”技术转化服务队伍,助力高校教师开展科研转化工作。依托湘江科学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组建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探索“平台+基金+公司+基地”转化模式,建立科技成果“楼上楼下”“沿途下蛋”“沿途孵化”机制。      

记者陈张书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