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伟中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广东省将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广东两会期间,南都特邀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斌共读政府工作报告,深入剖析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探寻广东省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

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斌。受访者供图

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支持

“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广东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周斌表示,广东拥有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包括众多大院大所和高水平大学,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广东省产业体系完备,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从‘0’到‘1’的技术突破,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深厚积累。”周斌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将1/3以上的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充分体现了广东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

周斌介绍,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机制主要分为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两种。稳定性支持更倾向于基础研究,旨在为从事基础研究的部门和机构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

“基础研究的成效并非一蹴而就。”周斌坦言,过去的科研资源分配往往更倾向于“短平快”的项目,导致基础研究岗位的收入相对较低,人才流失问题突出。“然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脱离基础研究去谈核心技术攻关,犹如构建空中楼阁,缺乏稳固的基石。”

周斌认为,加强基础研究,需要政府和科研院所建立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投入机制,同时优化对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需要根据他们各自特点,分类分级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对于从事技术攻关的人员,取得哪些技术突破是评价标准的重要部分。而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就不能仅以‘成果’论英雄了。”周斌说。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发现、选拔、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周斌表示。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出题人”“主答题人”“阅卷人”

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仅是起点,更为关键的是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创造经济效益,惠及广大民众。这一过程中,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从1到10”的规模化扩张,显得尤为重要。

周斌表示,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与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要求,精准把握了企业在技术与应用市场之间桥梁的作用。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化,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周斌认为,在确定需要攻克的关键瓶颈技术时,企业不仅扮演着“出题人”的角色,同时也是“主答题人”和“阅卷人”。对此,周斌建议,政府应引导科技金融资金对企业进行有效支持,并加强对科研企业科研投入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激励企业自主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周斌特别提到,报告提出“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他指出,政府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巨大,如何高效利用这些设施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共享模式正是探索中的有效途径。

他进一步解释道,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但在研发过程中却亟需相应的测试或实验平台。当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将这些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企业仅需支付一定费用即可使用,这不仅解决了企业的难题,也提升了科研院所和高校设施平台的利用率,实现了双赢。

如何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周斌建议: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细则,使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规范化;其次,建立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以便企业及时了解可共享使用的平台和设备;最后,政府应出台补贴措施,以提高企业使用相关科技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期望通过融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广东省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周斌满怀期待地说。

采写:南都记者 杨伽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