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在花蕊上“走钢丝”的螽斯、扶着荷叶划水的青蛙……这些妙趣横生的摄影作品,都来自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袁明辉。

在摄影圈里,袁明辉的名字很响亮。有人喊他大师,有人叫他得奖专业户。他自己则表示,摄影是他与这个世界的一种彼此关切。

数日前,极目新闻记者走访了这位摄影大腕,听他讲述自己与摄影的故事。

在网吧里通宵学摄影

袁明辉的微距作品,呈现出大千世界的另一种美妙。在他的镜头里,小小飞虫、植物的叶脉,都散发着动人的生命力。

“其实,我最开始学摄影的时候,是想走影楼风的。”他说,他参加了武大的摄影班,本想学习、提高拍人物写真的技术,不料,班里的同学中,有涉足不同领域的摄影记者。这些来自街头、工地,记录着人间百态的写实摄影作品,让他非常触动。

要不,也搞纪实摄影吧?他十分动心。

但很快,他发现自己不在媒体行业,做纪实摄影就存在一个现场的壁垒。去拍风光吧?这条赛道上早都人满为患了。那就去拍动物,比如拍鸟?他又发现,这类摄影对设备和时间的门槛要求很高,也不适合他。

然后,他发现了微距摄影。“我是从2001年开始琢磨微距摄影的。”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那时候互联网开始普及,但上网可不像现在这么便利,“我只能去网吧,在网上找国际名家的摄影作品,跟着他们学。”那时候网速很慢,一个小时看不了几张图片,为了能便宜点,他还经常选择在网吧包夜,别人熬通宵打游戏,他熬通宵学摄影。

在观看了各种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后,他发现其中有不少拍摄的是昆虫,而这些昆虫并非稀罕的品种,甚至可以说很熟悉。“那时候我家就住在农科院附近,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虫子我平时都见过。原来,最好的拍摄对象就在身边!”既然别人能拍摄这些昆虫拿到大奖,自己为什么不能?

从那时起,世界上就多了一位爱拍昆虫的微距摄影师。

他有一双猎人的眼睛

在他作品中的那些微小事物,或有着强烈的美感,或充满了戏剧性。这些巧妙的瞬间,得来并不靠运气。

“我有一双猎人的眼睛。”袁明辉说到这里,语气里带着自豪。长期对自然环境做沉浸式观察,加上大量补充动、植物知识,让他不仅对昆虫们的特点、习性都了如指掌,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看的习惯”。比如看到植物时,他会下意识地看了正面再瞧背面,因为一些昆虫很会“躲”;比如在野外环境里,他总能很快发现各种昆虫,比如这片叶子其实是个蝴蝶、那根枝条其实是只螳螂,昆虫界的伪装大师们逃不过他的眼睛。

拍摄这些敏感的小家伙,也得有一身硬功夫。“我常常是趴着、跪着,甚至泡在水里,一待就是几小时。”他说,要捕捉到完美的一瞬,就得时刻保持高度专注的状态,否则那些“一切都刚刚好”的场面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就太懊恼了。

《飞鸟集》

对大自然的了解,加上对摄影的热爱,让他具有了超强的预判能力。比如作品《飞鸟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那是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有个习惯,每年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都要出门去拍片。”袁明辉说,他来到东湖,一抬头,看到龙枣树的曲折的树枝,构成了一个向天空伸展的动人线条,“当时附近的树上,有几只椋鸟,我觉得不是太满意。隔些天再来,没有鸟,只有这几根枝子,我觉得有点空。又隔些天,我又来到这里,这一次,我发现附近一棵树上有一大群椋鸟,于是,我把相机调整好,然后抬手举着相机,苦苦地等。”相机重量不轻,举不了一会就胳膊酸疼,袁明辉忍着疲惫继续等,“突然,我发现有一只椋鸟起飞了,按它们的习性,它会飞起来兜一下,然后鸟群就会一起飞起来。”果然如他所料,这只鸟很快将整个鸟群带动,群鸟飞过树枝上方的天空,袁明辉按下快门,精准将这一刻定格下来。

摄影的内核是情感的共鸣

做了这么多年摄影,袁明辉从胶片时代步入数码时代。他说,在胶片时期养成的很多习惯,至今仍在,也依然让他受益。“当年胶片不便宜,再加上冲洗费用,让我每次按快门的时候,都会充分准备,好好斟酌。使用数码相机,这种心理负担是没有了,但我每次按快门的时候,依然会充分思考、选择时机。”

作为得奖大户,他早已横扫了这一领域的所有大奖。“获奖对我已经不重要了。”他说,他的摄影题材早已不只是昆虫,所用器材也不局限于微距。他认为,摄影不仅是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去表达,“作品中所表达的,是摄影师本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哲学观。简单地说,就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他说,长时间从事自然摄影,让他越来越感恩大自然,对任何生命都心存敬畏,而正是这份敬畏之心,让他在拍摄时,总能感受到身为人类与大自然的彼此关切与呼应。

(来源:极目新闻)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