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亚的印度为什么能一直仇视东亚的中国?印度为什么一直无法崛起?

很多人觉得这是尼赫鲁导致的,是尼赫鲁发动的中印战争导致的。

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本质来说发动这场战争并非尼赫鲁能决定的。

独立后的印度

在外网上,一旦提到尼赫鲁,总是有大量印度人批评他,将他贬得一文不值。

这些有条件上网的印度人其实多数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观点是不客观的。

这些印度精英指责的多是尼赫鲁在中印战争中失利,使得整个印度从一流国家跌落神坛。

但很多人其实不知道,尼赫鲁是被逼无奈的,他心中对印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划。

1947年印度独立,次年1月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印度独立的甘地遇刺身亡。

甘地为何遇刺身亡,此后尼赫鲁的女儿英拉总理又为何再次遭遇刺杀身亡?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因为甘地和尼赫鲁都推崇让印度教和穆斯林和平相处,动了宗教的利益。

他们开启了土地改革,又动了印度高种姓的蛋糕,而身边支持他们的力量又过于薄弱。

甘地身亡后,带领国大党的尼赫鲁作为国家的实际领袖,在1950年就任总理。

和新中国建国之初一样,尼赫鲁对于印度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进行过很深入的思考。

他的导师甘地以自己在英国的经历,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孙中山。

但甘地始终有一种小农思想,提倡小农庄以及小规模家庭手工业,强烈反对工业化。

从这一点来说,甘地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家建设者,仍然保留着封建地主的习气。

幸运的是,他的学生,同在英国当过律师的尼赫鲁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

尼赫鲁在就任后立刻推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农业,并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工业。

这个政策和我国很像,因为尼赫鲁一直都在高度关注中国和印度的共产党人。

他并不排斥共产党,反而在很多地方支持相关的观点。

但同时他又对印度共产党很失望,在自传中他是这么写的:

印度的共产党人不了解农村,多年以来猛烈抨击甘地和国大党。
共产党人还没有认识到,在今天的印度,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才是最革命的力量。

尼赫鲁认为知识分子是共产党最革命的力量,他们首先要建立一个广泛的农民组织。

这就很像早期中国共产党,以爱国知识分子为骨干,带领农民和工人阶级。

尽管不是共产党,但尼赫鲁的主张实质上具有共产主义的性质。

但印度的国情又很不同,比方说人民信仰和文化不同。

中国人是无神论者,长期以来有着中央集权专制的历史,新中国也有着高度的统一和自主权。

但印度有着无数宗教,大量印度底层人拥有信仰,在延续3000年的宿命论信仰下,人们得过且过,将希望寄托在来生,这也是甘地非暴力不抵抗运动成功的重要因素。

印度各个邦十分松散,好几个民族直接占据一个或几个邦,宗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不服从中央集权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消灭了地主阶级不同,印度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并成为了国家的领导力量。

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要让人们学会人人平等,让大家参与公平的劳动分配非常困难。

尼赫鲁的主张

尼赫鲁和很多印度人不同,首先要说的就是他并没有被所谓的宗教信仰束缚,而是信奉类似中国人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在自传中写道:我不想以宗教为避难所,我宁愿冒着惊涛骇浪的风险。对于来世和死后的情形,我也不感兴趣,今生的问题已经使我足够忙了。
传统中国的观点,基本上属于道德层面,而不是宗教的,或者带点宗教怀疑色彩,这种观点对我很有吸引力。
我所感兴趣的是‘道’,就是立身处世之道,如何认识生活,不是否定生活,而是接受生活,适应生活,改进生活。

我们看看尼赫鲁在当总理后干了什么?

除了2个五年计划外,他开始推行土地改革,试图摆脱殖民经济,实现经济现代化。

当时被接管的土地共有1亿6千万英亩,2千多万佃农与国家直接发生关系。

但遗憾的是,印度政权没有牢牢掌握强有力的军队,所以当地主们拒不执行土改法令的时候,尼赫鲁无法像中国一样果断地消灭地主阶级和种姓制度。

这使得大量土地仍然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也就造就了印度一直以来的种姓制度。

在法律上,英国殖民时代推行了统一的法律,但印度各地不同的宗教却并不承认,反而颁布了以宗教为核心的法律。

也就是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适用的法律是完全不同的,法律都不统一如何做到人人平等呢?

尼赫鲁试图推行统一的宪法,但再次遭到了各宗教信徒的抨击。

尼赫鲁希望印度人民能够和中国人民一样勤劳,但宗教信仰却让他们大部分信奉宿命论,认为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下辈子投个好胎吧,很像现在的躺平。

尼赫鲁要扶持过去被称为“贱民”的群体,改变寡妇,童婚,种姓歧视问题。

但在没有改变种姓制度和宗教的前提下,这一切都只是法律条文上的一纸空谈,人们实际上并不会遵循,就像今天印度的男女不平等和强奸问题依然严重。

同时,印度人还有着极度的自信,今天那我们看到什么“光辉战机”,什么环印度高铁计划,一个个非常高大尚,其实尼赫鲁早就认识到了印度人的这个缺点。

他说:“印度人说得太多,做得太少。每个专门委员会和调查委员会,在长期辛勤的工作以后,总要发表一份研究报告,宣称‘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文件’,。
但在受到充分的赞扬后,就被人束之高阁,因此我们既有前进和进步的名声,又有停滞不前的好处,荣誉得到了满足,既得利益也安然无恙,别的国家讨论如何前进,我们却讨论如何约束,限制和保卫自己,以免我们跑得太快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空谈误国”吗?尼赫鲁面对这样的局面可以说是相当痛苦的,他意识到了印度所有的问题,也想要去改变它,奈何印度的共产党力量相当薄弱,人民愚昧不听教化。

后来,他建立起了福利制度,推崇科教兴国,试图从下一代印度人开始改变。

结果换来的却是,享受了义务教育成果的印度精英在外网上对他的谩骂。

难怪甘地评价他说:“尼赫鲁是我在印度所认识的最孤独的青年人。没有人能超过他对祖国的热爱;他勇敢而热情,在这个时候,这些品质是必需的。可是,他虽然热情而坚决斗争,却仍具有政治家的理智。”

中印战争

很多人可能会说,尼赫鲁怎么能算理智呢?他连中印战争都打了,这难道是理智吗?

甚至毛主席思考了十天十夜都没想明白,印度发动这场战争的把握何在。

当时,印度可是叫嚣着要把四川都拿下的,尼赫鲁敢说自己没有责任吗?

实际上,当我们翻开尼赫鲁的资料会发现,他在对外政策上一直相当矛盾。

他在公开场合一直宣称奉行结伴不结盟战略,在他的领导下印度既没有倒向苏联,也没有倒向美国,反而持续不断地从这两国手中获得大量资金、技术和装备援助。

在对待中印问题上,尼赫鲁在国内人民院的讲话始终宣称麦克马洪线是他们的确定边界。

从1951年开始,长达10年时间里,印度军队都在不停地越境扩张。

而到了国际场合,他又完全支持周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称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难道只是尼赫鲁的缓兵之计,意在让我国放松警惕吗?

说实在的,即使尼赫鲁真的认为马克马洪线是其确定边界,但我也不认为他会轻视中国。

以他对中国的了解,不可能不知道中国内部的团结,也不可能不知道中国人打败日军和美国及联合国军所展现出来的军事实力。

那么为什么他还是发动了中印战争呢?我觉得有2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种可能是,尼赫鲁虽然是国家总理,但在政治主张上与很多集团都有矛盾。

他自己或许不愿意打这场战争,但是国内高涨的民粹主义却不容许这种退缩。

澳大利亚人写过一本书叫《印度对华战争》,作者认为,战争并不是完全依照尼赫鲁的想法。

在印度那种社会制度下,没有任何人敢说妥协谈判之类的话,只要妥协一点就会被当成卖国贼。

莫迪在2020年中印边界冲突后说了句“中国人没有越境”,结果被三哥们全网大骂,后面在正式文稿中只好把这句话删了。

我个人认为,尼赫鲁不希望打这场战争的可能性很大,他在自传中曾写道:“一个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受人控制,受限制和受剥削的民族决不能有内部的发展,内部的发展需要外部的自由,需要适当的环境。”

这说明,尼赫鲁是希望印度处于和平状态的,只有和平了才有时间去发展经济。

第二种可能性是,尼赫鲁深知国内的宗教、民族和阶级矛盾十分严峻,而他又没有足够的威望去消解这种矛盾,于是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提升自己的威望,为日后的改革做铺垫。

这虽然是一场赌博,但或许并非毫无胜算,因为苏联早在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他们的武器支援。

以中国当时的空军实力来说,尼赫鲁有可能认为,只要中国无法抽调其他地区的军力,那么他们完全有能力以举国之兵打赢西藏一个军区。

但无论尼赫鲁是怎样的想法,印度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惨烈地输掉了战争。

可是,这场战争并未让印度损失什么,没有领土损失,没有不平等条约。

至于说这场战争让印度人失去了自信,看看现在的印度网友,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只能说这场战争让印度失去了国际信任,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但是,以印度国内复杂的矛盾和完全未能解决的各种问题来说,没有这场战争的惨败,印度就能崛起了吗?

我的看法是,只要印度大部分人仍然信奉宿命论的宗教思想,只要印度底层依然存在宗教民族矛盾,他们要崛起都是不可能的。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