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歇根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9月13日在权威科学杂志《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一项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创新的纳米粒子疗法,为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纳米粒子极其细微,能够深入血管内部,精准地瞄准并清除动脉壁上的有害斑块。

这是否意味着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通过终生吃药管理的高血压疾病,如今突然看到了治愈的曙光?

高血压治疗是否能一劳永逸?

传统上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阻断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以及ARBs等。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至关重要。饮食调整,特别是减少盐的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被证明能够显著降低血压。

这些传统口服药物,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如疲劳、头痛等。随着全球高血压患病人数的持续攀升,传统治疗手段,逐渐暴露局限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体化治疗需求。新型纳米粒子疗法的出现,可能为高血压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科研团队发表的纳米粒子治疗法

这些纳米粒子,通常由聚合物打造而成,尺寸微小,直径在约在1到100纳米之间。它们通常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还能轻松穿越血管壁,直达斑块积聚的区域。

科研人员巧妙地在纳米粒子表层,装配了特定的抗体或配体,能精确识别并锁定血管中的斑块。这些纳米粒子通过与胆固醇配体的结合,能准确无误地识别斑块中的胆固醇组分。它们还携带着特定的酶,诸如脂肪酶或胆固醇酯酶,可以有效瓦解斑块内的脂质和胆固醇,畅通血管。

此外,这些纳米粒子,还直接作用于斑块周边的炎症区域,推动血管的再生与修复进程。部分纳米粒子,能在血管中释放一氧化氮,这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扩张剂,能放松平滑肌,降低血压。研究还揭示,纳米粒子能调控内皮细胞的信号传导路径,进一步促进血管舒张和血流量的提升。

在一项针对猪的实验中,研究团队观察到,接受纳米粒子治疗的猪,出现了显著的血压下降。经过数周的治疗,它们血管内的斑块明显缩小;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特别是血管舒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些纳米粒子在猪体内,几乎未引发免疫反应或毒性反应;组织样本检查也未发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

新型纳米粒子疗法VS传统治疗,优势在哪?

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新型纳米粒子疗法展现出了更为多元化的作用机制。它不仅能够降低血压,还能改善心血管代谢功能,实现多靶点的治疗效果。与传统降压药相比,新型纳米粒子疗法的副作用更少,患者的耐受性更佳。通过基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检测,医生能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统计数据,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长期血压失控会增加中风、心脏病和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如果新型纳米粒子疗法能够成功推广,将是数以千万计高血压患者的福音。

尽管大型动物实验的结果,振奋人心;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直接等同于人体试验。人体内的生理环境错综复杂;药物或治疗方法在人体内的表现,常常与动物试验大相径庭。对于新型纳米粒子疗法而言,其在人体内的长期安全性,仍需深入探索与验证。

前方还有很多未知挑战

高血压的治疗历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手段治疗。高血压的成因纷繁复杂,其中血管硬化和动脉壁斑块堆积,两者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血管硬化会导致血管变得僵硬,进而影响血流畅通。这种硬化往往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

新型纳米粒子疗法即使能够有效清除斑块,改善血管通畅性,但在解决血管硬化这一根本问题上,它仍显得力不从心,并不能完全替代现有的传统治疗方法。

新型纳米粒子治疗,作为高血压新疗法,即使未来能通过临床试验,推广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高昂的研发成本,常常使得新型疗法的市场定价偏高,部分患者因此面临费用难题。在保障研发投入的同时,还应合理控制药品价格,确保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对患者而言,新型疗法的上市时间短,医生对其了解程度不一,部分医生对新疗法的信心不足,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许多患者,由于对新疗法了解有限,可能对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心存疑虑。如何增强他们对新疗法的认知和信任,同样至关重要。

为何总是美国做出研究成果?

从美国密歇根大学科研团队,在权威科学杂志《自然-通讯》上发表的这篇医学论文说起,你是否好奇,为何美国在医学研究领域,总能引领风骚,独步全球?

美国在医学研究领域的投入巨大,以2024年为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预算高达471亿美元,资助了全球许多前沿项目的研究,产出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数不胜数。此外,每年还有各种巨额资金,从私人基金会、制药企业等多个渠道,源源不断地涌入医学研究领域。

美国的科研体系同样令人称道。哈佛、斯坦福、约翰霍普金斯等世界顶级学府和研究机构,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更为各类医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他们不仅深耕基础研究,更鼓励跨学科合作,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大幅提升。

在科研合作方面,美国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开放与包容。他们不拘泥于国界,积极与全球各地的科研团队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研究的进步。这种国际化的视野和合作精神,让他们能够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理念,同时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等革命性成果的诞生,是美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与坚持的结果。他们稳扎稳打,从基础到临床,一步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医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在医学科研上的投入,尤其在生物科技前沿,增长显著。自2008年我国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来,中央财政共投入233亿元,对10类重大疾病、3000多个课题提供支持。这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医药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已经走上了快车道。

为了维持这股势头,确保长期科研项目的稳健推进,还需进一步加大预算力度。基础研究是科研大厦的根基,为此,设立专项基金,强化高校与科研机构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深耕基础研究,是提升我国科研实力的核心策略。

科研的战场,人才是制胜的关键。我们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实力显著增强,高质量论文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在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众多领域,我国已经打破了国外垄断,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我们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追求论文数量等。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例如,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情况纳入评价体系中,以鼓励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

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应保持开放心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发挥自身优势,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医学研究道路。

参考资料:

高血压知识问答科学出版社 2023

实用高血压学(第4版)(上下册)科学出版社 2023

高血压自然疗法(第3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