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丁汀
通讯员 邓盛强 陈识
家长们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沉迷网络。平时上学,孩子用手机上网的机会比较少,如今到了寒假,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刷手机。孩子一旦沉迷网络,不仅会影响假期生活和专注力,还会因为家长管制而引发冲突,影响亲子关系。
对此,2月5日,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病区副主任医师王刚表示,寒假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与孩子“约法三章”,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进行明确规范,采用碎片化使用方式,比如规定每次使用手机最多一小时,时间一到就要去做其他事情,像写作业、进行户外活动等。同时,家长要多陪伴孩子,除了关注学习,更要引导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丰富的假期生活中找到乐趣,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14岁少年沉迷网络,熬夜偷玩性情大变
赵先生最近很苦恼。他的儿子小涵(化名)今年14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赵先生和妻子常年在外地打工,儿子小涵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日里,爷爷奶奶虽尽力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但在情感交流与心理引导上,却显得力不从心。
每当赵先生偶尔归来,由于缺乏长期的情感培养,赵先生和儿子的关系显得格外疏离。小涵渐渐地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那方寸之间的屏幕上。手机成了他逃避现实、寻求慰藉的避风港。他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却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封闭,与家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涵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除了必要的学习,他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被手机占据,户外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与家人的交流也变得寥寥无几。到后来,这种情况变得愈发严重。小涵开始抗拒上学,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晚上,等爷爷奶奶睡着了,他就偷偷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常常玩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自然是无精打采。他的情绪也变得很不稳定,时而焦虑,时而烦躁。原本成绩还算不错的他,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察觉到小涵的变化后,爷爷奶奶心急如焚,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赶紧联系了赵先生,赵先生赶忙请假回到家中。起初,赵先生试图强行没收手机,但小涵的反应异常激烈,情绪暴躁,甚至与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无奈之下,赵先生决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他趁着寒假带着儿子来到了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病区,找到了王刚副主任。
通过详细的问诊结合临床表现,在了解小涵沉迷网络的问题根源后,王刚主任为小涵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心理层面,他用专业的心理疏导技巧,耐心倾听小涵内心的声音,一点点解开他的心结,同时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小涵重新审视网络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与此同时,王刚向赵先生强调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建议赵先生尽可能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小涵,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让小涵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重新找回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治疗过程中,王主任还特别强调了碎片化使用手机的重要性。他建议小涵合理安排时间,每天设定固定的手机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沉迷于手机。同时,他还鼓励小涵多参与户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更广泛的兴趣爱好,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治疗,在上周的复诊中,小涵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赵先生也深刻认识到了陪伴和关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开始更加关注小涵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
孩子沉迷网络的背后,家长要看到这些真实需求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病区副主任医师王刚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双刃剑”,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网络成瘾的群体正逐渐低龄化,其危害不容小觑。在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青春期,青少年在面对各种信息时,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从而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可能逐渐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家长们应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沉迷网络的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矫正,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王刚介绍,网络成瘾的界定较为复杂,并非单纯依据使用时间来判断,它需要综合考量多个方面。王刚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如游戏控制能力受损,包括无法控制何时玩、玩多久、玩的频率等;网络使用优先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对其他事情失去兴趣,整天沉迷于网络;造成生活、精神和身体上的损害,如人际关系变差、学习成绩下降、生活能力受限、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以及颈椎、眼睛等身体问题。此外,一般认为网络成瘾的状态需持续12个月,但如果情况严重,如孩子长时间不出门、生活作息完全紊乱,即便未达12个月,也可诊断为网络成瘾。
“许多有网瘾的孩子同时伴有情绪问题,如焦虑症、多动症等,这种情况下,过度使用手机只是情绪问题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孩子的问题归结为网络成瘾,而应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王刚进一步强调,对于网络成瘾的治疗,不能采取简单的强制性戒除方法。因为处于成瘾状态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强行断网或拿走手机可能会引发孩子激烈的反抗。治疗的关键在于找到孩子成瘾的根源,若因家庭原因导致,如家长疏于管教、陪伴少、家庭关系不和睦等,需从改善家庭环境入手,教会家长如何更好地陪伴和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若孩子存在情绪问题,如焦虑、烦躁等,则需先治疗情绪疾病,再结合网络成瘾问题进行综合治疗。
王刚建议,寒假期间,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示范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正向的环境。引导孩子,多做“延迟满足”的事,比如读书、运动等等,这种只有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才能取得成绩,收获成就感的事情。另外,家长不妨主动学习一些青少年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青少年阶段的特点,在家庭环境营造、亲子互动模式等家庭层面做出积极且适宜的调整。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尽量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不必焦虑和恐慌,一旦发现问题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一定要及时寻找专业的帮助,借助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