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作为急重症患者来院就诊的最前沿,是一个全年无休的地方。从日落西沉到黎明破晓,从朝阳微露到暮夜星光,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脚步从未停歇。
作为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急诊科的主任,“抢救伤患”四个字不仅让刘艳丽倾尽心血和时间,还常年承受着身心双重职业风险,只因为这一切都值得,便心无旁骛,一往直前。
白衣丹心,医者本色
急促的救护车声由远及近,匆忙的脚步声混着担架的车轮滚动声,医护人员立即把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患者送到抢救室里。这位患者因高温作业出现先兆中暑,到医院时已经出现了意识障碍。
接诊后,刘艳丽迅速对患者进行诊断检查并带领急救小组紧张有序地开展中暑患者抢救工作。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输注冰盐水,冰毯、冰帽、冰块持续降温,留置胃管予以冰盐水注入……30分钟后,患者的体温下降,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处理完急诊病患后,刘艳丽表示:“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急诊科上演,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排起长龙的挂号队伍和步履匆匆的医护人员在这里都是稀松平常的画面。有的病人来到医院治疗康复后笑着走了出去,也有患者经抢救后生命却止于此,看着进出的伤患,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心情也是错综交杂的。”
从大学毕业算起,刘艳丽医生从医已有二十余年。谈到缘何选择医学专业,刘艳丽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看到祖父身体抱恙,总是隔三差五地去医院。“我的身边也有亲人朋友是医学专业,小时候我也希望长大后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既可以解决家人的病痛,也可以帮助到更多病患。”
在校实习期间,刘艳丽初次接触急诊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刘艳丽被分配到当地的医院工作,后为精进自己的诊疗技术,她还曾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
二十余年的光阴倏忽而逝,刘艳丽的生活却比普通人多了许多酸甜苦辣。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的人,“尽最大努力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我最大的成就感。”话语中是刘艳丽由内向外散发出的自豪感。
守护生命,“救”在身边
病人突发疾病,生命垂危,第一时间被送到的地方就是急诊科。急诊科每天面对着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意外伤害、中毒等各种各样的病人,是医院中病情最危急、形势最严峻和压力最大的地方。每到关键时刻,急诊科的重要功能是快速的危险识别、诊断与鉴别诊断、正确的分流。
“急诊科是医院最前沿、最特殊的一个工作群体,工作特点总结一句话就是急、危、重病较多。这就要求我们急诊科工作人员随时随地待命,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中挽救更多的生命。”刘艳丽是这样解释急诊科每日工作内容的。
刘艳丽办公室张贴的时间表上写着:早上7:30到岗,下午5:30换班,在这10小时中,仅有半个小时的时间预留给午餐。平日里刘艳丽走出医院时往往已是日暮黄昏,即便如此,也随时有可能会被召回处理突发情况。
医生并不是超人,他们也只是在拼命努力的普通人,患者每一次的性命相托,他们拼得都是竭尽所能、全力以赴。
医者真心,患者真情
近几年,医患关系变得比较紧张,作为医院窗口地带,急诊科无可避免。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尽管目前医患关系仍然紧绷,但并不会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救治,每次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救回的那一刻,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感。”刘艳丽感慨道。
除了精湛的医术,刘艳丽认为一名优秀的急诊科医生还需要从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给予患者人文关怀,让他们能够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从医二十多年来,刘艳丽一直都将患者当做家人和朋友去对待,正因如此她与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成为了知己良朋。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进门后即可看见两个鲜明的红色大字“急诊”,这意味着急诊病患进入医院后将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到达急诊区域得到及时的处置。
正如刘艳丽所说: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时时都要面对生死一线,拼尽全力与时间赛跑,挽留住生命是我们急诊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