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患儿的哭闹声、密密麻麻的“输液森林”、候诊区焦急等待的家长……随着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季的到来,自9月下旬开始,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儿科就诊人数持续走高,已连续两月进入超负荷运转状态。
大健康·锐观察第55期
撰文/施敏
审校/张慧
儿科日均门诊量高达500余人次
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放眼望去,走廊内挤满了患儿和家属,排成的队列即将溢出二楼门诊区域。队列的旁边几名巡视的护士,正认真跟患儿家属做着沟通宣教,时不时安抚患儿情绪。
据悉,自今年9月下旬开始,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儿科门诊就诊人数逐渐走高,日均门诊量从最初的400人次一直上升至517人次。截至11月中旬,日均门诊量保持高位运行状态。
“10月份门诊我们接诊了一万二左右,平均下来每天就是400号,11月平均日门诊500多,12月份日均仍在400左右。”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儿科主任黄永文说道。
针对儿科门诊就诊患儿爆满的情况,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多方面部署,举全院之力为儿科门诊保驾护航。
例如,开通延时服务,导医、财务、药剂、检验、保卫、保洁等多个部门实行延时服务至晚上十点,以确保儿科急诊诊疗秩序;全院统筹,调派人员火力支持儿科急诊,儿科门诊由2名增至4名医生坐诊,并在夜间开放门诊南门,减轻急诊就诊压力。
此外,在行政管理层面,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实行医院领导带队上“小夜班”,晚上十点,在儿科依旧可以看到医院领导忙碌的身影。现场统筹排队、药物调配、信息系统问题,以减轻就诊压力,缩短就诊时间。
增设门诊、细化服务
半小时内让患儿看上病
为了应对儿科冬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情况,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白天门诊由原来的两个增设至四个,夜急诊由原来的一个诊室增加到三个,其中两个小夜急诊,实行动态调控,根据候诊量将持续至夜间10-12点,儿科医生们全员上岗,全力应对夜晚前来就诊的患儿。
据了解,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多次进行统筹调控,将输液区由原来的两个增设为五个,并在紧急情况时调整急诊科输液区为儿科急诊输液区共同使用,还增设了一个能容纳近百人的候诊区。
虽然儿科就诊人数一直在增加,但是儿科就诊服务的用心从未减少。
一方面,为给患儿及家长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根据就诊患儿年龄需求,合理划分输液区域,对3岁以下患儿设立指定输液室,室内配备空气消毒机并加强通风,降低患儿交叉感染风险;另一方面,还特地设置了“作业区”,在输液室内添置桌椅,方便不少学龄儿童写作业。
此外,面对日益增加的输液患儿,护理部每天到现场督导、解决问题,协同儿科护士长加强输液管理、优化输液流程,从接诊核对-加药-穿刺-换药-巡视,秩序井然,大大减少患儿排队输液时间。
在密密麻麻的“输液森林”,巡视过程中,护士会认真观察患儿输液的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并进行健康宣教。
齐心协力,医护全力护“童”
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儿科护理组工作范围由儿科普通病房、新生儿室、儿科注射室三部分组成。
随着发热患儿数量的增加,连轴转、工作量加剧成为儿科护士工作的常态,而医护人员紧缺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较于成人来说,儿童注射对护士穿刺技术要求更高,必须保证“一针见血”,而新生儿科护士便是填补注射缺口的重要力量。由于新生儿护士接触的都是新生儿,在穿刺技术上有着过硬的技术;另外,新生儿护士在药物剂量上精确到微克,因此在准确度上比其它科室护士更具优势。
儿科门诊量剧增期间,新生儿科抽调了4名高年资护士对儿科门诊进行支援。
“今年新生儿病房工作量比往年稍微小一些。现在儿科门诊医护人员紧缺,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大的科室,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度过这个难关,新生儿科护士也是无条件服从调配的。面对这次就诊高峰,科室需要协同配合,齐心协力。”新生儿科护士长王菲说。
从国庆节开始,新生儿病房便一直抽调护士支援儿科门诊工作。面对患儿激增的压力,王菲护士长在忙完本科室工作之后,也会到儿科门诊支援,现在她在儿科门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在新生儿病房的工作时间。
像王菲一样忙完本职工作后再去儿科门诊支援的医生也不胜枚举。而在他们看来,彼此帮助、互相配合,就是打赢这一战最有力的武器。
将心比心
用理解和信任构筑和谐医患关系
接诊核对、加药、穿刺、换药、巡视……儿科注射室每一个环节的护士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手上的工作。
呜呜呜——儿童注射区域传来一阵哭声,一位患儿不愿扎针,突然哭闹起来。见此情景,儿科注射室主管护师盛媛媛将孩子带到休息室,并耐心和孩子沟通。询问后,了解到原来孩子是不想扎针在胳膊上,想扎在手背上。聊天安抚过后,孩子非常配合地完成了注射。
通常情况下,安抚患儿情绪、缓解家属焦虑也是儿科护士们工作的一部分。
有着20多年儿科注射经验的盛媛媛,在面对患儿和家属时,她往往都奉以热情和微笑。因为她深信,热情和微笑可以感染患儿,缓解他们的恐惧,同时拉近与家属的距离,无形中构筑起一个和谐的磁场。
面对孩子高烧这样的情形,家长很容易着急。对盛媛媛来说,她也体会过这样的心情,所以能理解患儿家属的焦急情绪。
“我家孩子发烧的时候,一直不退烧,烧到说胡话,我也很着急。将心比心,互相体谅,孩子家长有时着急,也是情有可原,我们也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怀揣一颗‘同理心’。”盛媛媛说道。
以心换心,用情暖情。儿科护士的专业和奉献,也换来了患儿家属的信任。今年9月19日,一位患者家属在孩子出院后,手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信中写到:在孩子的治疗过程中,你们一直是坚强的后盾,你们的耐心和专业让我感到无比安心,每一次孩子的需求你们都用微笑和温暖的态度满足,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扎针、抽血是一项需要高度技能和情感智慧的工作,护士们做得非常出色,感谢你们提供如此关心支持以确保孩子得到最佳护理,你们的奉献和付出不可估量,你们不仅是护士,更是天使!
孩子哭闹容易“鼓针”,张文文护士就地给患儿打针
面对一个较胖的“难题”患儿,张文文护士“一针见血”,家属激动不已,送来了一面锦旗,表达谢意。
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儿科护士们用热情、耐心、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为医患和谐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作为患儿健康的守护者,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医护人员迎难而上、勇担重任,不舍昼夜奋战在各自岗位上,是一份职责与担当让他们的步伐愈加坚定。而患儿家长与医护人员的“双向奔赴”,也为这段特殊的时光,注入了更多温暖与力量。
凤凰网青岛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