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赛道唯一、3万人参与、花式“补给品”、时隔三年再回归的青岛海上马拉松,再一次点燃了这座滨海名城的激情,让开始体味秋季寒意的人们再一次回到火爆的盛夏氛围之中。

期间,通过一些偶然因素出现的部分问题,可以看出城市想把“流量”为“留量”,这个过程其实并不容易。

10月15日,青岛海上马拉松(以下简称“海马”)时隔三年,回归线下。

作为全国唯一跨海大桥马拉松,加上前期宣传中铺天盖地提到的流亭猪蹄、王哥庄戗面大馒头、青岛肉脂渣、羊肉汤、青岛精酿啤酒等极具青岛本土特色的“补给品”,这届“海马”在开跑前就获得了颇高的关注度。

从前期报名情况来看,跑友对于本届“海马”热情空前高涨:报名通道开启20分钟内人数报满,报名规模达3万余人。其中半马规模2万人,为国内最大规模之一;10公里体验组规模4000人;亲子组规模6000人。

同时,这届“海马”为青岛导入了足够多的流量。数据显示,青岛以外的参赛选手占总人数的80%,其中包括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65名外国选手。

按理来说,“海马”应该会成为一届备受追捧的马拉松比赛。但随着比赛进行,一些问题相继曝出……

总结下来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点:排队领完赛物资时间过长、奖牌短缺导致出现哄抢奖牌的情况、补给品随地乱扔……

而这主要暴露出了赛事主办方的组织漏洞,尤其是当赛后某个高峰断面出现时,服务发生缺位且缺乏应急预案。

客观来说,“海马”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国内不少马拉松赛事组织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厦门马拉松今年就曾因发的参赛包与完赛包太少、太寒酸,跑到终点却没有奖牌和成绩证书等问题而被推上热搜;前些年的深圳马拉松也曾出现半程组完赛奖牌不够,完赛选手蜂拥而至,物资遭到哄抢,现场一片混乱的场景。

事实上,在国内马拉松赛事从“凤毛麟角”向“遍地开花”转变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比赛质量是无法避免的。还是要看赛事举办地及主办方,事后如何补救。这才是决定一场马拉松后续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从青岛赛事组委会的后续动作来看,这次的补救措施还算得体。

一方面,为避免现场因短时间人流密集而发生踩踏事件,赛事主办方临时征派大量安保人员来维持秩序,首先确保参赛跑友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则在比赛结束当晚,在其官微发布《致跑友一封道歉信》,既向因自身发放效率问题而未能领取到完赛物资的部分选手道歉,又承诺未能领取完赛奖牌和完赛服的选手可通过“青岛海上马拉松”公众号填写资料申请,并以最快速度免费邮寄到家。

诚然,“海马”组委会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但跑友完赛后的那种热情与仪式感却已无法重现,这或许才是引发矛盾的关键所在。

毕竟,对于一场赛事来说,不能只对赛前和赛中负责,既然把3万人召集到了一起,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比较完备的考虑。做一场城市马拉松赛事,不只是要招募一批专业选手来拿奖金、破记录,而是要看到马拉松的核心本质——以人为本。

而这个本,指的就是跑友的参赛体验,竞技之余还是希望能玩得开心,快乐。既要乘兴而来,又要乘兴而归。

当然,青岛赛事组委会为了办好这项马拉松,可以说是全力以赴。

在交通保障方面,地铁集团根据赛事人流对车次进行加频加密,实行运动员免费乘坐地铁优惠政策;在医疗保障方面,建立起了4级医护防护确保选手生命安全……

诸如此类的努力,需要被看到。

此番“海马”所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一项城市品牌赛事的口碑,并非由其高光时刻所决定的,则可能被最灰暗的瞬间所定格。当城市与品牌赛事深度绑定,所带来的必然是双方的“荣辱与共”。

今年4月,《人民日报》针对各地密集重启的马拉松赛事,曾发表一篇名为《马拉松赛事密集:让运动流量变发展“留量”》的评论文章。文章最后,这样写道:

近年来各地的一些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比赛的主体是跑者,要更符合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丰富生活品质的需求。不盲目跟风,通过差异化定位、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提供更优质的路跑赛事,才能获得广大跑友的认可,让运动流量变发展“留量”,实现推广全民健身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赢。

对于已实现差异化定位的“海马”来说,如何在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方面更进一步,将决定这项赛事未来会达到怎样的高度。

毕竟,打造城市IP、品牌马拉松赛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做出及时且有诚意的回应,才能背负起跑友对于“海马”更高的期待。

半个多月后,足坛巨星梅西所率领的迈阿密国际又将来访青岛,但愿此次“海马”能为青岛接下来承接大流量项目,带来一些启发。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