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这一生理现象
虽然常令人感到尴尬
但它可能是
身体发出的“加急电报”
看似普通的“屁”
或许隐藏着疾病的迹象
值得我们关注
关于“放屁”的那些事
放屁是人类的正常生理现象。
屁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进食、饮水、呼吸时,随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的空气;二是食物残渣在大肠和直肠内经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如氮、二氧化碳、氢、氧、甲烷等。这些气体最终通过肛门排出,有时伴有响声,俗称“放响屁”。值得注意的是,屁中99%的气体是无色无味的。
在医学上,放屁被称为“排矢气”或“排气”,它是肠道正常运行的一种表现。
为何放屁增多?
正常现象:
① 饮食影响:过量摄入易于发酵产气的食物,例如豆类、洋葱、土豆、红薯、萝卜、碳酸饮料等,会在肠道内经细菌分解产生气体。这些食物中的糖类分解、纤维素积累以及某些食物含有的氧化酶作用,均可能导致二氧化碳的产生,进而引起放屁增多。
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含有的大豆低聚糖,因人体缺乏相应分解酶,只能由肠道菌群发酵产气,同样可致放屁频繁。
② 空气吞咽:快速进食或说话时进食,容易导致大量空气吞入,这也是放屁增多的一个原因。
注意:适量放屁是正常的,通过合理安排饮食,减少气体产生即可。然而,若短时间内放屁次数显著增加,可能预示着健康问题,需引起注意。
疾病前兆:
① 消化不良现象:由于肠胃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化酶分泌不足,食物在肠道中的消化过程变得缓慢或不完全,从而引发肠道内气体发酵,常见症状包括腹胀和食欲减退等。
② 肠道菌群失衡问题:长期服用抗生素、生活作息不规律或遭受肠道感染等因素,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导致异常气体产生增多,并可能伴有腹痛、腹胀和腹泻等症状。
③ 肠道疾病影响:如肠炎等肠道疾病,会干扰肠道的正常消化与吸收功能,进而引起气体过多。
④ 便秘状况:便秘使得肠道内粪便滞留时间延长,为产气细菌提供了繁殖的环境,从而导致放屁次数增多。
警惕屁多、屁臭的健康问题
正常情况下,屁的气味较轻,通常无明显气味或仅有轻微臭味,这表明消化系统运行正常,饮食结构合理。若出现以下三种屁味,应提高警惕,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① 腐臭味:当食物在肠道内未能充分消化,细菌分解发酵产生的气体带有腐败臭味。
② 恶臭味:可能源于肠道感染或炎症,这些状况刺激肠道产生的气体带有恶臭。同时,应警惕肠道恶性肿瘤引起的恶臭味,该情况下常伴有便血、消瘦等症状。
③ 腥臭味: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信号,血液在肠道中被消化分解产生的气体带有腥味。常见病因包括胃溃疡、胃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
憋回去的屁去哪了?
有些人在公共场合出于面子考虑,可能会选择压抑放屁的冲动,将屁硬憋回去。那么,这些被憋回去的屁究竟去了哪里呢?
那些在肠道末端被驳回的气体,会原路返回到肠道中,一般有两个去向:
一部分气体将等待下一次合适的时机释放,或者继续上行进入胃部,随后上涌向食道,最终以打嗝的形式排出体外;
另一部分则可能被肠壁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液流动遍布全身,经过肝脏过滤后,最终抵达肺部,通过呼吸过程排出体外。
放屁虽令人尴尬
但憋住不放
却可能带来更大麻烦
① 腹胀与腹痛:憋住不放的屁会导致肠道内气体无法及时排出,气体积聚过多可能会引起腹胀和腹痛等不适。
② 消化功能受扰:肠道内气体积聚会干扰正常的肠道蠕动,长期下去可能导致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并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
③ 增加肝脏负担:憋屁可能导致屁中的有害物质被肠道黏膜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肝脏。长期如此可能损害肝脏的正常功能,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肝脏慢性中毒,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目眩或皮肤蜡黄等症状。
如何改善频繁放屁的状况
若出现上述提到的放屁频繁或屁味异常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然而,对于正常的放屁或轻微的臭屁,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可以得到改善。
① 细嚼慢咽:进食时应放慢速度,避免过快进食,以减少吞咽空气量,从而降低放屁频率。
②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土豆等;降低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适量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
③ 规律作息,加强锻炼: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并通过适量运动来促进肠道蠕动。
④ 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保持适度的饮食量。
持续不放屁,也可能有问题
对于新生儿,若长时间不放屁,可能是消化系统发育不全的信号,或与先天性巨结肠、无肛症或肛门发育不全等状况相关。
对于成年人,若长时间不放屁并伴随腹胀、腹痛、呕吐或腹部包块等症状,应警惕肛门直肠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比如炎症、肿瘤或便秘等。
在患有肠套叠、肠扭转、肠梗阻等疾病的情况下,若长时间不放屁,可能是因为肠道阻塞导致气体无法正常排出。面对这种情况,应立即就医。
别把放屁当成一桩尴尬事
它可能在无形之中
向你传递着身体的健康信息
来源: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