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数百万平方米产业空间、11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百亿级科技成长基金成立……2月14日,在2025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系列利好消息发布。海淀向世界发出邀请,将联合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等创新主体,推动建设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11大重点项目落地海淀

2024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907.1亿元,增长6%,全市占比达25.9%。乘势而上,在海淀区“新春第一会”上,11个重点项目宣布落地海淀,涉及人工智能、互联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具身智能等多个领域。包括中驰车福在内,西苑医院、华大集团北方总部、深信新药、华谱科仪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不少企业将自己的全球创新中心、北京总部、研发中心或重要技术平台落地海淀。

“本次集中签约体现了海淀区在吸引和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方面的显著成效,将进一步巩固海淀区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海淀区将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思路,聚焦“1+X+1”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激励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集中发布18个产业园区

在“新春第一会”上,海淀区集中发布18个产业园区,其中超一半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部,不仅为高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充足空间,还为海淀未来产业发展进一步“补短板”。

“此次遴选的18个高品质、有特色的重点科技园区,总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希望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海淀、聚集海淀、扎根海淀的信心和动力,为科创驱动、产业带动、空间联动发展提供新选择。”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医谷、苏家坨镇一镇一园集体产业用地北京协同创新园等产业空间,都提供了中试、生产空间,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的制造需求提供空间。

据悉,今年海淀还将进一步拓宽土地空间供应渠道,全方位打造高品质城市,全年计划供应土地约151.37公顷,其中北区109.37公顷,南区12公顷,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发布惠企政策和百亿基金

为助力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发展,《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升级版政策,以及修订后的《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若干措施》《海淀区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批惠企政策集中发布。

“比如,原来我们对营业收入达到千万元量级以上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研发投入支持,为鼓励更多企业积极进行研发投入,我们将获得这类支持的企业的门槛下探到了营业收入500万元,让更多企业有机会获得专项支持。”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体系建设处处长刘钊说。

一手政策引导,一手资金赋能。同日,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血液”的海淀区政府投资基金再度扩容,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重磅发布,规模100亿元,科技成长基金总规模增至200亿元。此外,在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二期基金子基金签约仪式上,汉康资本、君联资本、九合创投、达晨财智、峰瑞资本等5家头部投资机构与海淀区政府签约。目前,科技成长二期基金已公示合作子基金11家,首批签约的5家投资机构前期累计已投海淀项目数近300个,投资金额超百亿元。文/本报记者王斌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