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古典文学教授)
成语“江郎才尽”的主角是曾写过《恨》《别》二赋的南朝大才子江淹。“才尽”说来自两个大同小异的故事。一是郭璞索笔。据钟嵘《诗品》说,江淹夜梦一美丈夫,自称西晋诗人郭璞,说:“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从怀里掏出五色笔还郭,以后就再也写不出好句了。二是张协讨还锦缎。《南史》本传载江淹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西晋诗人张协),对江说:过去我寄存一匹锦缎在你处,请还给我。江淹还了锦缎,从此文思迟缓,人称江郎才尽。
有意思的是故事虽虚荒诞幻,“江郎才尽”却有事实依据。江淹今存诗文十卷,是其生前编定。其中可考定写作年代的诗、赋、文均作于35岁前,而江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年),活动于宋、齐、梁三朝,死于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终年62岁。35至62岁之间的作品哪里去了?难道真是才尽写不出了?
人们通常认为江淹35岁以后的作品亡佚。因《梁书》本传说江有前后集,而江本人35岁时所作《自序传》云“惟集十卷”,故认为此十卷为“前集”,35至62岁时的作品应是“后集”,但亡佚了。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根本就没有“后集”,或者虽有也被江淹删去了。后期的江淹不是写不好,而是不想写,不敢写,写了也不愿传世。“江郎才尽”的神话不过是掩人耳目的烟幕弹,神话的编撰者有可能就是江淹自己。
江淹一生,历宋、齐、梁三朝,彼时改朝换代快,政治变化大,在风浪中颠簸十分不易。齐梁君主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好弄文学者多,自负才华者多,器量却又不够宽宏。比如文学家沈约,在齐代时和后来成为梁武帝的萧衍同为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竟陵八友”之一,后助萧衍夺了齐的天下,从此有了君臣之分。萧衍好文学,常与沈约等谈论。某次与沈比赛对典故的记忆,沈约所记比梁武帝少三条,出去后对人说:此公(指武帝)好面子,我是有意让他的,如不让他他会羞愧死的。梁武帝听说后大怒,几乎为此治沈约罪。君臣间生了嫌隙,武帝猜忌愈深,沈约恐惧愈重,终究郁郁病死。
沈约死在江淹之后,不能说江淹被沈之死吓倒。但梁武帝好文又量窄,确为事实。因此,江在武帝时不敢写不想写是完全可能的。为了给前后期水准差距过大的情状一个解释,“江郎才尽”的神话诞生了。故事可能是别人的猜测,也可能是江淹自己的托辞。
是耶?非耶?至今仍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