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营企业座谈会看北京代表身后的新经济版图。

距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已经过去了三天。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仍然在热议这场会议给他们带来的鼓舞和激励。暖心、信心、决心、提气、底气成为热议的关键词。出席本次会议的北京民营企业家代表有4人,包括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及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美团创始人王兴、银河航天董事长兼CEO徐鸣,所占人数位列全国第一名。透过他们,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在北京科技之都建设中的版图。本文将聚焦与会企业家代表徐鸣的银河航天以及这家企业背后的北京科技力量。徐鸣也是来自商业航天界的唯一代表。

亦庄商业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5%

据了解,作为商业航天的创新主体,银河航天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从最初的100家增加到1300多家,带动了卫星制造、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也不断丰富。北京在商业航天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已聚集重点企业200余家,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50%以上。作为全国商业航天产业核心承载区,北京亦庄已聚集空天企业超160家,商业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5%,星箭一体、通导遥深度融合、空天地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深化,正在形成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正向生态。

今年1月13日,捷龙三号火箭一次将1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月20日,谷神星一号火箭第16次发射成功;2月11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一开年,“北京箭”不断刷新纪录。今年2月12日,在北京亦庄召开的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北京亦庄星箭公司职工王翘楚用手机连接到正在会场上空过境的银河航天低轨互联网卫星,将北京火箭大街项目建设现场的画面,实时回传至大屏幕的举动引发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与会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北京将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可重复使用火箭、低成本卫星、高频发射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携手津冀持续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亦庄箭”今年计划发射入轨卫星超130颗

北京亦庄星箭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亦庄星箭”)董事长赵延标表示,作为亦庄控股集团按照经开区“产业-产业局-平台-园区”模式成立的服务商业航天的产业平台公司,亦庄星箭立足北京经开区,以“空间+服务+生态”的发展脉络,围绕园区开发建设、共性平台搭建、供应链平台建设、商业航天科文融合以及全域运营服务等业务板块,构建商业航天全域服务保障及资源集合平台,以全域化生态价值回应商业航天企业的需求期待。

2024年,北京亦庄空天产业规模已突破350亿元,“亦庄箭”成功发射13次,入轨卫星超过80颗。2025年,“亦庄箭”计划发射超40次,入轨卫星超130颗,4型新型火箭有望首飞。在今年2月举行的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副局长、商业航天产业专班主任马朝表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亦庄将加速中大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研制,力争2026年前入轨。

北京经开区工委书记张强介绍,亦庄未来将加快培育应用场景,推动商业航天在车联网、6G通信、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领域示范应用;培育商业载人航天、在轨作业等未来业态;推进空天地多网融合,打造商业航天、低空技术、自动驾驶、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城市系统融通“一张网”。

“北京火箭大街”5年内建成世界航天产业新地标

在会议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后,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说:“我们已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20余颗技术先进的卫星,构建了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将继续推动大国重器级别的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发展,抓住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机遇。”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全球在轨卫星数量大约为1.1万颗,约为四年前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四倍,其中低轨卫星数量超过7700颗,增长势头迅猛。在去年11月举行的“2024珠海论坛之商业航天发展论坛”上,徐鸣作了《商业航天推动太空新基建时代到来》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太空基础设施呈现出低轨化、低成本化、规模化和星座化四个特点,这是商业航天的产业规律,也是太空新基建时代的趋势。在技术方面随着摩尔定律上天,航天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市场规模不断跃升,商业航天应用不断增长,太空新基建时代已经到来。“抓住太空新基建的时代机遇,关键在于大国重器级别的创新。”

“火箭街区”曾是北京亦庄聚集了众多商业航天企业的街道,预计今年年底以前,在“火箭街区”之外,亦庄将建成商业航天企业聚集的空天街区,空天街区的核心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北京火箭大街”。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孔磊介绍,火箭大街项目按照开放共融理念进行设计建设,为航天企业提供技术共创、促进合作的生态空间。2028年之前,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形成商业航天500亿级产业集群。再用5年时间,发展成为“千企联动、千星入轨、千亿营收”的商业航天创新集群,建成中国商业航天聚集发展主阵地、世界航天产业创新新地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朱开云

编辑/周超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