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的“杭州六小龙”,成为浙江省委书记的“座上宾”。

据“浙江发布”消息,2月13日下午,省委书记王浩主持召开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座谈会,20家企业、高校、科创平台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先后发言。作为“杭州六小龙”的代表,宇树科技、强脑科技和游科互动科技三家企业参加座谈会并现场发言。

近段时间,多地官媒针对“杭州六小龙”现象纷纷发出追问,而此次座谈会的召开,其实也间接回答了近期外界普遍关注的“为何是杭州”疑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公开报道显示,在2月14日召开的青岛市科技工作会议上,青岛官方也将与以杭州为代表的创新“优等生”间的差距,公开摆在了台面上,力求通过寻标找差,真正形成建设科技强市的比较优势。

形易仿,神难求。对于青岛而言,如果能扎实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文章,或许距离培育出自己的“六小龙”,也将为时不远。

1

浙江省委书记的“座上宾”

首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杭州六小龙”。

分别是现象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出品公司游科互动科技、深耕脑机接口领域的强脑科技、开发春晚扭秧歌机器人的宇树科技、登顶多个国家应用商店下载榜第一名的AI应用DeepSeek、斩获中国机器人走进海外电力系统“第一单”的云深处科技以及拥有全球最大的室内场景认知数据集的群核科技。

去年以来,这6家企业轮番“出圈”,为杭州赚足了牌面。

而在全网关注“杭州六小龙”现象的背景下,杭州所在的浙江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无疑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早在2020年,在如期完成创新型省份建设任务之时,浙江便自我加压,提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两步走”战略:到2025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到2035年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

随后,浙江坚定不移地沿着创新的路径走,并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明确为一项顶格推进的工作进行部署。

在此过程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则是浙江发力创新的一个核心抓手。

此前,在“浙江宣传”的一则报道中,也曾结合省情实际,阐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涵:

一方面,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让企业牵头或参与更多省级科技重大项目;另一方面,高校院所、科创平台要聚焦产业、牵手企业,支持企业把研发机构建到高校和平台上,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同时,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梯队,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力量。

去年年底,浙江也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座谈会上,王浩重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要下功夫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卡点堵点,做到“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机制和浓厚氛围,让浙江成为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黑土地”。

事实上,这并不是王浩首次部署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履新浙江以来,他曾多次针对这一主题展开调研,而创新资源富集的杭州,则是其行程中的重要一站。

去年11月,王浩针对“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这一主题,在杭州开展为期两天的专题调研,期间他曾去往“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考察企业的足式和人形机器人。

调研期间,他强调要坚持“深度”“有机”的标准,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难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真正做到以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浙江这种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做法,之所以可以成为青岛发展的范例,是因为其可以很好地破解青岛产业“成长的烦恼”。

2

青岛向杭州学习的着力点

以“五朵金花”闻名于世的青岛,在经济发展模式转为创新驱动的背景下,也曾提出要打造“新金花”。

不过目前来看,这些企业并未撑起青岛经济发展的“半边天”。

一组颇为直观的数据是,在去年9月公布的第六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中,青岛入选企业数量仅29家,入选企业数量较前一批减少10家,入选数量连续第三年呈递减态势。同时,青岛21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也从2021年的全国第8,下滑至全国第18位。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具象化表现,连续多年数量下滑,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反观培育出“杭州六小龙”的杭州,则成为为数不多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逆势增长的城市。

在第六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杭州入选企业数量达到157家,相较第五批多了40家。

而深究杭州创新氛围活跃的深层次原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在杭州的创新型企业中,不少都有着浓厚的“浙大基因”,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就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云深处科技员工中更有半数是浙大校友。

在此背后,浙大与杭州之间已经构建起了一个良性的发展关系。

公开报道显示,浙大在杭州布局了多个科创中心,为研究成果的落地提供载体平台。今年1月,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在杭州市余杭区正式启用,同日城西科创大走廊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也正式启用,将主要承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量子科技、空天一体等领域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计划三年建设周期内孵化科技型企业30家以上,转化高质量创新成果100项以上。

当然,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想要培育出自己的“明星企业”,找准赛道十分关键。

就青岛而言,在“10+1”创新型产业体系、“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框定出城市产业发展主攻点的背景下,完全就可以针对性地展开布局。

这里重点说一下海洋经济。坐拥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青岛,在经略海洋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待挖掘。

今年青岛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隋俊昌带来的建议中就曾直言不讳地提到青岛产学研贯通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全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与上海的25%仍存在一定差距,具备工程化、产业化经验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体制机制上看,在项目选题、研发过程、成果转化等环节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存在一定阻力。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青岛而言,在“五朵金花”之外,想要培育出更多的“明星企业”,归根结底还是得先从源头上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大文章。

简而言之,就是要进一步密切高校、科研院所与城市的关系,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在青岛实现就地转化。如此,才会真正形成“人无我有”的比较优势。

毕竟,守着中国最好的海洋科研资源,青岛的底子并不差。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