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雅洁 杨雪

在今年青岛两会期间,青岛市人大代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岛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广增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助力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建议,建立健全农业设施备案、评估、流转三项机制;应建立统一规范的确权登记、流转备案、抵押增信等备案机制,并由政府牵头建立价值评估机制以及再流转交易机制。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青岛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6位,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52.6万亩。但大部分设施农业用地为农村集体土地,在确权备案、流转登记、价值评估、抵押增信、再流转交易等层面不够公开、透明,导致农民及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在融资、流转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限制了冷库等设施农业的融资盘活。“2024年,青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31.6亿,线上交易额9.8亿,占比仅31%。大部分银行未推出专门针对冷库等农业设施的抵押类贷款产品,想贷不敢贷的现状仍然明显。” 李广增说。

对此,李广增建议,建立健全农业设施备案、评估、流转三项机制,针对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其地上冷库等农业设施,建立统一规范的确权登记、流转备案、抵押增信等备案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政府牵头建立集体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其地上农业设施的价值评估机制,引入多家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针对给金融机构进行增信或抵押的集体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及冷库等地上农业设施资产,建立由政府牵头的再流转交易机制,解决相关贷款坏账后的资产处置问题,在备案、评估机制健全的条件下,进一步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农村集体土地及农业设施等交易量提升。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