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兴海老屋翻修现场。图/射洪市委市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微播射洪”
这个春节,四川射洪市官升镇青果村村民们的暖心举动引发了关注。据红星新闻报道,62岁的韩兴海和妻子在厦门打工30年,常年在外。年前,身患癌症的妻子说想回老家青果村居住,但他既没有钱翻修破损不堪的老房,时间也不充裕。
不过,在村民劝说下,韩兴海的房屋还是得到了翻修,修房的钱则是数十名村民凑起来的,多的一两千元,少的一两百元,还有小孩把压岁钱也掏了出来。村里不缺匠人,也不缺小工,男女老少齐上阵,从正月初一干到初六。
村民自发伸出援手,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为患癌邻居翻修老房,这不仅是传统乡土社会邻里深厚情谊的生动表露,也传递出了现代个体之间的人性暖意。这样的乡土暖意让人感动,其中所展现的互帮互助人性之美更值得称赞。
对像韩兴海和妻子这样的个体而言,村民们所释放的暖意,不仅为他们解决了现实困难,也成为了这个被疾病击中的家庭的“情感庇护”,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这将助推他们度过寒冬,也真正诠释了“近邻”的意义。
这种自发的暖心之举,无疑也可以增进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让乡村的日常变得更加和谐。如有村民就表示,以往过年主要是亲朋好友聚会、打牌,这个春节干了几天活,却觉得更开心。这种自然流露的情谊,尤其动人。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报道称,“还有小孩把压岁钱也掏了出来”,这就是最好的善意教育。在春节这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孩子把自己的压岁钱用来帮助他人,同时也在自己心中埋下一颗善意的种子,更将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珍贵记忆。
毋庸讳言,当前城市化大背景下,社会原子化现象加剧,城市场景下的邻里关系难免变得生疏,传统乡土生活氛围中的邻里之间“串门”等现象也已鲜见。此番青果村村民们的做法,则再一次昭示了传统乡土情感的现实价值。
放置于城市背景看,这其实也相当于社区内部的一次积极互助。人们通过共同的乡土情感组成了一个社区,并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了自身的力量,帮助像韩兴海这样的弱势群体渡过难关。这样的善意表露,也促成了一种超越血缘的情感维系。
报道显示,在村民自发帮助韩兴海和妻子之外,镇上去年就给韩兴海家办理了低保兜底,也为患者协调落实了重大特殊疾病医保政策。这种来自基层的制度性帮扶与民间的乡土力量形成良性互补,托举起了一个困难家庭的希望。
总而言之,村民们出钱出力为患癌邻居翻修老屋,这样的善举值得推崇。这是传统乡土情感的现实表达,更是我们社会守望相助精神的具体体现,其中所呈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和人性的善,也弥足珍贵。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