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使馆提醒:来泰中国公民警惕“高薪招聘”陷阱 据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微信公众号1月11日消息,中国驻泰使馆提醒来泰中国公民警惕“高薪招聘”陷阱,不要轻信“高薪工作”、“包机票食宿”等虚假承诺,以免受骗上当。 根据中泰免签协定,入境对方国家从事工作、学习等须事先批准的活动须在入境前办妥相应签证。如系免签入境,请勿在泰从事非法务工等与免签规定不相符的活动。来泰中国同胞在泰期间如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请及时报警,也可由在泰亲友或委托他人报警,并联 军事 2025年01月18日 0 点赞 0 评论 51 浏览
澎湃3·15消费维权,线索征集中→ 澎湃新闻记者 朱轩“3·15”不只是一天,维权哨兵全年在线!在澎湃新闻推进系统性变革——启动上线以来最大规模优化调整后,“影子调查队工作室”“服务湃工作室”“24小时 LIVE工作室”联合发起“3·15”线索征集“哨兵计划”。从即日起,澎湃新闻启动“哨兵计划”消费维权线索征集活动——发现黑心商家、遭遇消费陷阱,上传证据👇,一起加入365日维权哨兵!过去一年,澎湃新闻;;、、和。同时,还揭露了、、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5 浏览
羽绒服以次充好、先用后付却被办理贷款……这些消费陷阱赶快“避坑” 寒潮继续影响我国多地,甚至感觉穿上羽绒服还是不够暖和。感觉到冷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降温,另一方面也许是来自羽绒服的质量问题。在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羽绒服虚假宣传问题备受关注。很多消费者反映:买回来的羽绒服有的用假羽绒“以次充好”,有的在充绒量上“信口雌黄”。不过大家不用紧张,一旦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及时反映、及时维权,还是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据《20 新闻 2025年02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32 浏览
生产力飙升该狂欢还是陷阱?美联储高官警告:别步2000年后尘 财联社3月1日讯(编辑 赵昊)芝加哥联储主席奥斯坦·古尔斯比(Austan Goolsbee)警告称,虽然美国近年生产率出现了喜人的涨势,但过度预期其带来的积极经济影响可能会使央行处于“艰难的境地”。 周三的时候,古尔斯比就曾提到,“如果对生产率飙升抱有过度的期待,那么短期内就会导致经济过热,并可能导致投资过剩,这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引发经济衰退的情况类似。”当时古尔斯比称,“短期的经济过热 新闻 2025年03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25 浏览
反诈上演 “速度与激情”40 万巨款成功 “脱险”! 前几天一场与诈骗分子的“生死时速”在太原市上演面对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受害者王女士险些将40万元拱手相送关键时刻警方凭借高效的预警机制与争分夺秒的紧急劝阻成功让这笔巨款“虎口脱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民警们都知道晚一分钟找到王女士她被骗的几率就会增加民警一刻也不敢耽搁终于在下一家银行找到了王女士最终民警的及时出现让王女士的40万巨款“虎口脱险”记者/张晓鑫来源:山西都市110 新闻 2025年02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27 浏览
9.9元体验课火了,需警惕消费陷阱 所涉领域广、种类丰富,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马术、茶艺等9.9元体验课火了,需警惕消费陷阱本报讯 (记者黄洪涛 通讯员阿胡)9.9元体验课,是“馅饼”还是“陷阱”?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声提醒,平台应履行审查义务,完善评价机制,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9.9元打高尔夫、9.9元学走T台秀、9.9元全过程体验京剧……近来,在商场、俱乐部和工作室,一种9.9元的体验课火了。体验课所涉领域广、种类丰富, 新闻 2025年01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39 浏览
警惕网售银制品低价陷阱!5.4元“足银”筷子,送检发现含银量极低 近期网购平台上出现一股超低价银制品促销风潮这些低价银制品标称“纯银”“足银9999”商家还承诺“假一赔十”《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这些银制品的含银量极低仅是表层镀银其主要成分为铜、镍等其他金属线上线下银价悬殊网售低价银制品是真的吗?“纯银梳子0.81元”“纯银筷子1元”“纯银水杯1元“”足银银碗3件套32元”……网上销售的这些商品真的是银制品吗?在某平台上一家名为“万年金珠宝城”的网店,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7 浏览
拜登骗了全世界?以色列设置好“陷阱”,关键时刻,美派兵中东 其次,“内塔尼亚胡希望通过延长战事来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丁隆说。一旦实现停火,内塔尼亚胡可能面临清算。近一年来,这位以色列领导人持续面临多方压力,包括国内民众要求解救被扣押人员的压力等。黎巴嫩外交与移民部长哈比卜在第79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言表示,以色列新近发动的袭击“威胁着黎巴嫩的生存,我们人民的未来和繁荣正受到威胁”,黎巴嫩“越来越坚定地寻求国际法的保护”。哈比卜呼吁尊重安理会第1701号决 军事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42 浏览
马上评丨讨论营商环境,不应陷入地域黑的语言陷阱 近日,关于“山东黑子”的讨论引人关注。疑似身处国外、出生在山东的某网红,长期以来以“黑”山东来博取流量,一些夸张的表达,比如酒桌的等级、考公的执念、鱼头鱼尾的朝向等被广泛传播,而该网红也从中收割流量,直播带货、卖货。随之而来的是,舆论场也被这样的地域黑话术撕裂了:一部分人认为这种表达是直陈当地积弊,属于诤言逆耳,应该“虚心接受,积极改变”;另一部分则认为,这是对山东人集体的污名化,进而奋起反击“地 新闻 2025年02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2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