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西周燕都考古首次发现内城外城双重结构 2月28日,琉璃河遗址考古新成果专家评议会举办。北青报记者获悉,享有“北京城之源”美誉的琉璃河遗址,自2019年重启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在勘探和发掘方面取得诸多重要收获,一些重要成果首次发布。遗址外城墙和外城壕北段其中琉璃河遗址新发现外城墙和外城壕,证实城址为内城外城双重结构,突破了对西周燕都城市复杂性的传统认知。内城新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水井,或为探索城市分区提供线索。新发掘的墓葬包括贵族和平民 新闻 2025年03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15 浏览
在保护传承利用中打造“金名片”(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 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环城河北侧为起点,一条笔直的河道由此分出,向着东北方向静静流淌。这条河流,名为汴河,还有一个更加令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大运河泗县段现有河道遗址约47公里,其中运河原始故道约28公里,自泗县环城河北侧向东的5.8公里河道,基本保留了运河的原始风貌特征,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活态运河”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修筑于隋代的通济渠堤坝被后人称为“隋堤”。千百年来,关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27 浏览
陕西5处遗址入选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 汉长安城遗址(资料照片)。2月20日,据省文物局消息: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近期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的通知》,并公布重要大遗址清单(第一期),全国共有36处遗址上榜。陕西5处遗址入选,分别为汉长安城遗址、秦始皇陵(含秦东陵)、石峁遗址和跨区域线性遗产秦直道(陕西、甘肃、内蒙古)、蜀道(四川、陕西、甘肃、重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资料照片)。石峁遗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7 浏览
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成果发布 实证东莞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2月25日,广东省东莞市发布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同时公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计划。这是近年来广东省单次发掘面积最大的考古项目,填补了东莞古城遗址考古的空白,实证了东莞在古代广东海防体系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南海卫城墙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毗邻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迎恩门城楼,面积约15000平方米。遗址内文化遗存丰富,出土了大量宋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构件及生活器物,较完整、价值较大的各类小件3 新闻 2025年02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22 浏览
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新突破:呼斯塔遗址发现方形石围封土墓 呼斯塔遗址位于新疆温泉县阿拉套山南麓的呼斯塔草原,系一处遗迹分布范围达数十平方千米的青铜时代大型聚落。遗址核心区面积约12平方千米,由核心区城址、核心区墓地以及周边哨所等遗迹构成。主体年代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2023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合作,执行“考古中国”项目“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子课题。东区墓地及方形石围封土墓考古人员在核心区城址东南约2千米处 新闻 2025年01月18日 0 点赞 0 评论 35 浏览
6000年前的“花瓣纹”彩陶: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1977年于山西方山县峪口采集的庙底沟文化彩陶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1985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参加在山西临汾举办的“晋文化”研究座谈会,写下了“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4句诗。这几句诗在考古界流传甚广,其中“燕山龙”是指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玉雕C形龙;“华山玫瑰”则是指在仰韶文化时期庙底沟文化中经常出土的彩陶上所绘制的花卉纹样,盛行于山西、陕西、河南 新闻 2025年02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33 浏览
涵盖旧石器时代至北宋 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今天(20日),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这些新发现为研究山东历史文化提供关键线索。△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2月20日,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在济南召开。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阳谷县东张遗址获评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这些新发现涵盖旧石器时代至北宋时期,为研究山东历史文化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0 浏览
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 近日,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根据投票结果,10个项目入围终评。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以时代早晚为序):青州市平安庄遗址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日照市岚山区后稍坡东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淄博市临淄区徐家庄南墓地济南市莱芜区田庄遗址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阳谷县东张遗址广饶县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遗址青州市平安庄遗址考古发掘单位:山东省文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23 浏览
植物考古研究分别揭示广西福兰、江西岸遗址史前人类生活方式 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古人类拥有怎样的生业经济模式与植物利用方式?气候环境变化又如何影响古人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吴妍研究员团队联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合作伙伴,分别在广西福兰遗址、江西岸遗址开展植物考古工作,通过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福兰遗址:广西首次出 新闻 2025年02月24日 0 点赞 0 评论 1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