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

解读沈曾植:从“碑帖兼收”到“以学养书”

生于道光年间沈曾植(1850年4月11日—1922年11月21日)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动荡的大变革,在新旧交替之间,他于经、史、诗词、音韵训诂、西北与南洋地理、佛、道、医、古代刑律、版本目录、金石书画、乐律等无不精通,被誉为 “通人”。由浙江省博物馆编(陆易 主编)的《何为通人:经世视野下的沈曾植》近日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多角度呈现经世视野下沈曾植的学术人生,一探其“通”。本文关注其金石学问。

艺术开卷|《平复帖》的另一种叙事

碑帖,碑和帖的合称,包括拓本与古人墨迹,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书法和重要资料。近日,山东出版社出版了新书《谁棹满溪云:碑帖的另一种叙事》,收录了《宣示表》《十三行》《兰亭序》《韭花帖》等十七篇经典碑帖,从碑帖中讲述古人的情感与命运。本文选摘其中陆机《平复帖》一节。在乱世的风雨中,这位东吴才子以一封信记录了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

国博“中国古代书画”全新亮相 赏清代进士翰墨遗珍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和时代特征。书法在经历了魏晋、唐、宋、明帖学的昌盛和辉煌后,从清中期开始逐渐转向碑学的兴起,名家辈出。清代进士书法在继承晋唐以来书法经典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许多书法家深入研究古代碑帖,力求在传统基础上形成个人风格。同时,馆阁体的规范与碑学复兴的推动,使得清代书法在艺术表现上更加丰富和个性化。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古代书法藏品4万余件,尤以

“写书法是为了让人们看得懂”,《启功书法课》教你不一样的书法

启功先生的中国书法通识书《启功书法课》近日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启功书法课》根据启功先生讲解书法的随笔、录音、录像资料整理而来,比较全面地收录了启功先生对于书法极其独特又十分幽默的见解。一开篇,启功先生对破除书法中的一些“迷信”观念加以讨论,他认为,“写书法是为了让人们看得懂”“书法被无限次抬到了非常高的档次,这不太适宜”。而关于“书法创新”,启功先生指出创新“有意的总不如无意的” ,再比如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