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瞭望 | 玉润中华 玉成中国
“玉器时代”的一体化或统一性是如何体现的呢?费孝通对于“统一性”有一个平易的认识。统一性就是“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是一种交往互动、相互依存,彼此谁也离不开谁的状况。正是在这种长期依存而不自知的过程中,统一性形成了,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产生了玉琮分布很广,作为玉琮的母文化,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玉琮。良渚文化之外,在大汶口文化、陶寺文化、齐家文化、石峡文化、三星堆文化等诸多文化
古人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商代玉戈载三千年“以和为贵”
中新网兰州2月10日电 (冯志军 高展)“化干戈为玉帛”为一则来源于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成语,比喻使战争化为和平(干戈分指古代的两种兵器,玉帛指玉器和丝织品)。而藏于甘肃庆阳市博物馆的中国国宝级文物“乍册吾”玉戈,则鲜明地呈现出在3000年前的商朝,如何如润物细无声地“化干戈为玉帛”。庆阳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泾婷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介绍说,甘肃东部泾水中上游,殷商时期分布着不少诸侯和异族方国,如密
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上新了)
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出土的玉器。 党 郁供图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为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考古发掘的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冢内积坛内发现的红山文化墓葬,出土了大量无底筒形器、玉石器、彩陶器、蚌贝器物等,为深入了解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组织管理提供了新材料。一次性出土的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包括玉料、钻芯、玉器残件等,为探讨红山文化玉器加工技术、玉料来源与使用,提供了丰富资料。(党 郁)《 人民日报
(新春走基层)河南尉氏:玉石雕出“金饭碗”
中新网郑州1月17日电 (经晓佳)切割、钻孔、琢纹、研磨、抛光……春节临近,走进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蔡庄镇鹿村,玉雕石材及产品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着生产手里的订单。在村民刘喜强的玉雕加工车间,印有生肖蛇的仿古玉璧正在批量生产,不多久这些玉璧将发往南阳的玉器市场。鹿村的玉雕加工始于20世纪70年代,已有50多年历史。图为印有生肖蛇的仿古玉璧等待上机切割。经晓佳 摄 “在鹿村,一家几口从事玉雕加工是常态。
从考古实证看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突出表现在汉字的延续性上。图为2024年7月1日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拍摄的甲骨文骨片。新华社记者 赵鹏/摄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在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中,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
“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在京开幕
(记者 姜东)2025年1月22日,“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在位于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甄选馆藏文物精品,涵盖青铜、玉器、钱币等多个品类,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春节丰富的文化内涵。1月22日,观众参观“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1月22日,观众参观“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1月22日,观众参观“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
书摘|自古以来,中国人为什么爱玉?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中国玉文化已经走过了9000年的历史,时至今日,绵延不衰。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在新书《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中,挑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玉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文化故事,以一部故宫玉器通史串联起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在作者看来,中华玉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和儒家对玉文化的理论总结密不可分。《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 徐琳
中国考古博物馆呈现最早陶片和玉器
1月27日,“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开展,展览全面展示对陶器、玉器、青铜器、纺织品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文物保护技术,并专门设置实验室考古展示区域,让观众近距离、真实地感受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魅力。本次展览是中国考古博物馆“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展览通过窑火万年、璞玉良工、吉金奇技、服锦华章、匠心妙手五大单元,全面展示对陶器、玉器、青铜器、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