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 ◎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孙海定教授团队、熊宇杰教授团队联合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通过创新设计一种晶圆级可制造的新型硅基氮化镓纳米线光电极结构,实现了高达10.36%的半电池太阳能制氢效率,并在高电流密度下稳定产氢超过800小时,首次将光电极使用寿命从小于100小时的“小时级”推进至“月级”,成功突破传统光电制氢装置在效率和可靠性上的瓶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下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32 浏览
中国学者首次将光电极寿命从“小时级”推进至“月级” 中新网合肥2月21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学者近日通过研究实现人工光合作用高效稳定制氢,并首次将光电极使用寿命从“小时级”推进至“月级”。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上述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海定教授团队、熊宇杰教授团队联合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通过创新设计一种晶圆级可制造的光电极结构,实现了高达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38 浏览
中国学者首次将光电极寿命从“小时级”推进至“月级” 中新网合肥2月21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学者近日通过研究实现人工光合作用高效稳定制氢,并首次将光电极使用寿命从“小时级”推进至“月级”。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上述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海定教授团队、熊宇杰教授团队联合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通过创新设计一种晶圆级可制造的光电极结构,实现了高达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41 浏览
中国科大实现AI助力高通量筛选人工光合系统 中新网合肥2月28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熊宇杰教授、高超特任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实现了人工光合系统的高通量筛选,为未来高效人工光合系统研发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范式。这一借力人工智能而实现的研究成果2月27日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构筑光能转化效率更高的人工光合系统,有望为缓解能源环境危机、降低碳排放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在 新闻 2025年03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3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