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头

我们的春节丨过年

时光如梭,记忆长存。眼见着落过雪,入了三九,一种情愫便自觉地越过心坎,溢上了每个人的心头。在街头,在巷尾,在老人的闲聊里,在孩子们的笑脸上,年的氛围越来越浓,样子愈来愈清,厚重的味道更要赛过陈年的老酒。没人知晓年的容貌,也讲不透它该散出怎样的味道,但却又自然而然地将最美的祝愿融了进去,在辞旧迎新的幸福时刻,祈祷希望,憧憬回眸。记忆中的年,会是孩子们早早的憧憬。大手小手都把指头掰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把

漫说年味

每逢年节,人们总会说年味,同时不禁会问,年味到底是什么?年味到底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年味既古老又新鲜,它与雪花一起在天空飞扬,它是雪霁之后的一缕晴光,它与孩子们一起在家乡的土地上成长。年前年后,每一片雪花都会带着浓浓的年味,飘飘洒洒,落在屋顶上,落在院子里,落在大门外的小路上。年前,人们忙碌行走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备年货;大年初一早晨开始,人们便披着雪花拜年贺春。不知道是雪花带来了年味,还是年味濡染

探访泥塑手艺人:用黄河泥巴“塑”说百态人生

一块泥巴,通过揉、捏、搓、刮、刻就变成了村头聊天的妇女、炕头打牌的汉子、嬉戏玩耍的孩童。25日,记者来到泥塑手艺人王永红和其弟弟王多勇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一个由泥土精心雕琢的世界。 姐弟俩以黄河泥巴为原料,用泥塑展现黄河两岸的农村生活和民风民俗。图为工作室内制作好的泥塑。中新社记者 于晶 摄 图为工作室内制作好的泥塑。中新社记者 于晶 摄 图为工作室内制作好的泥塑。中新社记者 于晶 摄 图为王多勇正

拜 年

拜年,是悠久而广泛的春节习俗。子女给父母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记得我刚会走路就跟着家长给长辈和近门大爷叔父拜年。现如今,这一习俗虽然在悄悄变化,但蕴含的文化底蕴没有褪色,那美好的记忆深深刻入我的脑海。在我老家沂蒙山区,吃完过年饺子,晚辈们第一件大事,就是换上过年的新衣裳,打扮得板板正正,精神头十足,给长辈拜年,还得趁“早”。家家是石头垒砌的房屋和院墙,西屋大都晚辈住,东屋是做饭的锅屋,长辈住。过年

时政微视频丨春暖中国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新春时光,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老百姓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家里炕头热不热,年货够不够 ……一次次促膝围炉,饱含着总书记对民生的关注;一串串新春足迹,诠释着“人民至上”的初心。“头等大事”,枝叶关情。这份牵挂,春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