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短”时间尺度到“最小”恐龙脚印(一周科技观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借助先进的研究手段。其中,大科学装置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科技变革的重要工具。过去一周,跟大科学装置相关的科学进展不少:我国科研人员基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取得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宇称破坏参数测量结果。这个参数又被称作“李杨”参数,由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6年提出。中国大科学装置建设也在加快推进。在安徽合肥,“人造太阳” 新闻 2025年01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33 浏览
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海铃团队首次在南海观测到大气缪子信号 由我国科研团队搭建、坐标南海逾三千米海底的“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建设,迎来新进展。据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1月30日消息,在国家各部委、上海市科委、海南省政府及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李政道研究所“海铃计划”团队在2024年持续紧锣密鼓地推进探测器核心部件的研发工作,并成功实施了新型探测球舱(hDOM)、粒子鉴别、实时海水光学性质刻度、声学定位等阶段性技术攻坚的深海验证,为建设国际领先的深海中微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26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