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记者手记:黄旭华的两个愿望——“山那边”和“回故乡”

新华社武汉2月9日电(记者余国庆、潘志伟)多次采访黄旭华院士,也多次拍摄他进入办公室工作的影像,但2月7日,记者站在以往经常采访拍摄黄老的走廊里,这一次看到的却是因保密贴在门上的封条,恍惚中突然意识到,这位一生“为国铸剑”的老人,在前一天晚上,真的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办公室。从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处得知,黄旭华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回广东家乡看看,二是到延安革命旧址走走。“三年前,回广东老家省亲,他真的

填仓节远,萁馏味长

文|于周波在岁月长河中,总有一些传统节日和美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便是这样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民间传统节日。填仓节,也叫填仓日,是正月里继庄稼生日(正月十一)、麦子生日(正月二十一)之后农民祈盼五谷丰登的又一传统节日,也是正月里最后一个民间节日。旧时,每至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户户会在天井或场院上,用草木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粮囤形状,寓意粮仓,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祈愿

全球新春走笔|在异乡,邂逅故乡的年

新华社法兰克福2月3日电 题:在异乡,邂逅故乡的年新华社记者李函林 单玮怡法兰克福冬日午后,寒意尚未消散,市中心卫戍广场人声鼎沸,洋溢着节日的欢庆。1月31日,法兰克福迎来首届春节庙会,这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法兰克福举办的首个大型新春庆祝活动。庙会舞台上,喜庆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写有“四海同春·华星闪耀”的金色横幅在阳光下

媒体谈节后分离焦虑症:不能忽视那些留守故乡的老人与儿童

据2月3日上观新闻报道,春节假期,人们走亲访友、聚会娱乐,尽情放松。但假期即将结束,不少人却陷入了情绪低落、疲惫焦虑的状态,这就是“节后综合征”。每年春节长假之后,不少人都会受到“节后综合征”、分离焦虑症的困扰。例如,从走亲访友的热闹场景回到单调的日常生活,这种转变让人难以适应。再如,假期的聚会与娱乐让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复工后可能出现疲惫、食欲不振等症状。还有,对于很多在外打拼的人来说,短暂的相

“世界超市”义乌:外商扎根“第二故乡”

2025年1月15日,义乌国际商贸城内,来自利比亚的外商阿里在洽谈采购仿真花,他已在义乌做贸易生意二十年。时补法 摄2025年1月15日,新年伊始,春节将至,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国际商贸城内一派繁忙景象,人潮涌动,国内外客商络绎不绝。义乌有着“世界超市”之称,是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重要供应地。如今,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万多名外商常驻于此,深刻感受着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结与时代脉动。许多外商已在

非虚构写作|倒影里的故乡

巩本勇河渠纵横,诸水汇归,枕水之地的马踏湖是我的故乡。散居在湖区的十几个村庄,均匀地分布着。这里的农家有的一面临水,有的两面临水,有的三面临水,还有的被水团团包围着。自横的木船,悠然停在农家周围的码头。这里的人和木船有着不解之缘,他们下湖捕鱼捉蟹、放鹅放鸭、侍弄蒲苇以及台田上的庄稼都用木船。出生在湖区的我,虽然在县城生活了三十多年,但还是保留着一些水乡人的习性。每次回到老家,岸边柳树和房屋在水中的

“中国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黎巴嫩针灸师加米勒的中医文化情缘

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萨米·苏尔哈大街上,有一家开设了近30年的中医诊所。诊所的主人加米勒是黎巴嫩首位从中国学成归来的学生,他向我们讲述了与中医文化的不解之缘。黎巴嫩针灸医生 加米勒:我叫加米勒·胡代伊布,中文名字叫加米勒。我出生于黎巴嫩,1979年到中国学习,在中国一共待了十年。回到黎巴嫩,我一直在这个诊所行医。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的时候就特别想去中国。到了1979年,我在准备高考的时候,听到黎巴

“箱”亲“箱”爱|“故乡⇋远方”,爱在来往间流动!

新华社广州2月9日电(记者钟焯)春节假期结束,随着各种“小时候的味道”被塞进行李箱,在家人一声声牵挂叮嘱中,记者踏上了从广西前往广东的返程之路。在广西来宾北站候车厅,记者遇到了一身“红装”的覃金英。她即将踏上返粤务工列车。从2016年开始,她一直在广东深圳的一家汽配厂务工。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每年过年回家,她都会给孩子们和长辈准备新年礼物。“看到孩子们穿上我精心挑选的新衣服,心里特别高兴!”提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