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小麦北“硬”南“软”有了科学解释(新知)

小麦有上万年的驯化历史。前不久,我国科学家牵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了小麦品种分化的关键区域,并揭开了小麦演化的奥秘,相关成果刊登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该研究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学勇团队联合国内外科学家共同完成。小麦基因组极为复杂,经过长期培育,育成的品种丰富多样。张学勇介绍,科研人员挑选了17个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对它们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最终得到了高质量的基

台前县:筑牢党建堡垒 护航春灌“生命线”

连日来,台前县孙口镇立足“早”字、突出“快”字、强化“干”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抢抓小麦返青拔节生长黄金期,全面开展春灌工作,确保小麦“喝饱水”,为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去冬今春,台前县雨雪量较往年偏少,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现象,影响了小麦适时返青生长。孙口镇多次召开安排部署会议,组织党员和群众提前对机井、泵站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维护,确保春灌期间正常使用。同时

原创 局势一夜生变,俄罗斯突然宣布“断供”!这一回,彻底没得谈了?

据澎湃新闻报道,在叙利亚政局剧变的局势下,俄罗斯因其是阿萨德政权的关键支持者,并且在中东地区的博弈里属于重要力量,其角色引发了广泛关注。日前,俄外交部副部长博格丹诺夫宣称,俄罗斯已经和叙利亚武装组织“解放叙利亚”联盟(也被译为“沙姆解放组织”)的政治委员会建立起了直接接触。有外媒披露消息称,俄罗斯即将与叙利亚的新领导层达成协议,从而保留其在叙利亚的赫迈米姆空军基地以及塔尔图斯海军基地。近期,俄罗斯

夏粮主产区走稳小麦“田管棋”有序推进春季农业生产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夏季粮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陆续开始返青、冬油菜进入蕾薹期,长势均好于常年同期。当前,各地各部门抢抓农时,有序推进春季农业生产,打好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立春过后,小麦开始由南到北开始进入返青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种粮大户靳勤松按照农技人员的田间管理建议,利用晴好天气开展麦田镇压作业。“专家看了麦苗的长势,建议抓紧进行镇压作业,能更有效地给小麦提墒保墒。”靳勤松说。“

网传“南阳部分县域小麦病毒大爆发”?官方:谣言

南阳市委网信办消息,近日,某网络平台用户“迪法路农业”发布视频称:“南阳方城、邓州、唐河小麦病毒大爆发”,引发关注。经联合查证,截至目前,南阳市域小麦整体生长良好,不存在视频中所称“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大爆发”等情况,网传信息为谣言,视频所提到县已分别就不实信息进行了辟谣。另据农业农村等部门反馈,现阶段小麦开始返青,极少数麦田叶片发黄是小麦品种、低温及除草剂浓度较大所致,该情况会随气温回升改善。

各地抢抓农时加紧春季农业生产 田间满满“科技范儿”增收“钱”景美

央视网消息:眼下,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陆续展开。各地抢抓农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紧春季农业生产。立春过后,山西810多万亩冬小麦进入春灌、追肥关键期。针对冬小麦起身返青,山西夹马口、大禹渡、禹门口等大型黄灌区陆续开机上水,启动春浇春灌。占山西小麦种植面积达九成的晋南地区,“返青水”正灌溉百万亩冬小麦,为今年夏粮丰产打好基础。我国小麦生产大省河南,农田肥水迎来需求高峰。在滑县,农技人员指导种植

5天管护2000亩!智能科技战春旱,小麦春管开启“云端模式”

(央视财经《天下财经》)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新提法,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现如今,高新科技已广泛应用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眼下,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46.8万亩麦田正遭遇春旱考验。当地农业部门启动“云端春管”模式,通过无人机变量追肥,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智能水闸,实现节水节肥。在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一处稻麦智慧种植基地,这几天,无人机飞

春潮涌、“耕”新时 千里沃野奏响“科技进行曲”

央视网消息:眼下,随着气温回暖,河南各地的小麦陆续返青起身,这也是小麦水肥管理的关键时期,各地都在根据小麦生长的情况加紧开展春灌工作,田间地头一片忙碌的景象。在安阳市滑县的一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集中连片种植的小麦已经逐渐转绿。种植户正趁着晴好天气,利用自动喷灌机对小麦进行浇水,补充土壤墒情。在洛阳市嵩县,随着陆浑水库开闸放水,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得到了充足水源。据了解,此次陆浑水库春灌工作计划约25天

精准识别、精量作业!立春防寒,主产区科技护航冬小麦田管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立春时节,黄淮海主产区迎来冬小麦春季管理的关键期。为有效应对近期降温天气给冬小麦带来的影响,主产区分类施策,抓好冬小麦田管。眼下,河北正组织农技专家为全省3300多万亩冬小麦开展早春田管技术指导。馆陶县入冬以来一直缺少有效降水,土壤较常年偏旱,这两天突遇大幅降温,寒、旱交加,容易形成小麦冻害。为此,农技专家指导种植户通过科学浇水,增加土壤含水量,防止地温急剧下降。山东省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