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

中国“人造太阳”实现亿度千秒运行 核聚变发电还有多远?

央视网消息: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人造太阳”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突破?未来真正实现可应用的核聚变发电,我们还需要继续做什么?1亿摄氏度突破1066秒,意味着什么?超过1亿摄氏度能够稳定运行1066秒,这件事情

新闻1+1丨中国“人造太阳”创纪录!“亿度千秒”的背后与未来→

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人造太阳”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突破?未来真正实现可应用的核聚变发电,我们还需要继续做什么?1亿摄氏度突破1066秒,意味着什么?超过1亿摄氏度能够稳定运行1066秒,这件事情本身到底意味

焦点访谈·足迹丨逐日追光 创新致远

科技是国之利器,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调研时,反复强调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今天我们就跟随总书记的足迹来到安徽合肥,看看这里的科技创新正在演绎着什么样的追求。1月22日,农历北方小年,安徽合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园区内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焦点访谈·足迹丨逐日追光 创新致远

科技是国之利器,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调研时,反复强调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今天我们就跟随总书记的足迹来到安徽合肥,看看这里的科技创新正在演绎着什么样的追求。1月22日,农历北方小年,安徽合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园区内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我国在南极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

南极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目前开站已满一年。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今天(3月1日),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等硬件设施,在能源设备和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 孙宏斌:它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极极端

我国在南极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

南极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目前开站已满一年。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今天(3月1日),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等硬件设施,在能源设备和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 孙宏斌:它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极极端

我国在南极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

南极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目前开站已满一年。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今天(3月1日),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 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等硬件设施,在能源设备和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它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极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