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

10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入选甘肃省第三批珍贵古籍名录

中新网甘肃新闻2月8日电 《甘肃省第三批珍贵古籍名录》于近日由甘肃省文化旅游厅正式公布。全省共有218部古籍入选,其中10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入选。10部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名录如下:1.1048般若波罗蜜多十万颂(藏文)九至十世纪写本甘肃省图书馆2.1049帝洛巴和那若巴传(藏文)冈波巴·达布拉杰撰明刻本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3.1050西藏王统世系明鉴(明)索南坚赞撰明刻本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4.10

趣读千里,30名新疆学生寻访“典籍里的北京”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记者从国家图书馆获悉,日前,“传承文化 温润心灵”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趣读千里——寻访典籍里的北京”主题研学活动举办。一次“行走的课堂”,让这支从祖国边陲而来的队伍研有所思、学有所悟、行有所得。活动中,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名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探访国家图书馆、八达岭长城、天安门、故宫博物院等北京地标性建筑景点,通过展览参观、专题讲座、动手实践等多种形

四川4家单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图书馆以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上榜。来看看全国都有哪些吧(成都日报“锦观”)来源:四川发布

[视频]【文化中国行】科技助力古籍“藏”与“用”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脉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古籍修复保护和资源转化利用取得重大进展。今天(2月22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去看看这些单位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古籍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使珍贵的古籍赓续文脉,重获新生。陕西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以多种科技手段辅助修复检测、补纸染色等环节,已完

共绘“旧书新知”春景图,北京多区古旧书市开市

3月1日,恰逢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传统节日,西城区“旧书新知·读书报国”古旧书市在北京报国寺三殿平台正式启幕。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翟德罡与北京市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晓家共同为书市鸣锣开市。与此同时,“旧书新知展春颜”活动也正在东城区明城墙遗址公园的梅香墨韵中展开。从西城区报国寺古旧书市飘散千年书香,到东城区明城墙遗址的厚重历史;从朝阳区潘家园“万阅典藏”春秋书博

专访山东省政协委员杜泽逊:《永乐大典》存卷整理成果今后将交付出版

中新网济南1月22日电(记者 赵晓 沙见龙)“‘《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项目全部完成后,将交付中华书局出版,并实现数字化、公开化,方便读者检索利用。”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22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与古籍相伴40载,杜泽逊今年在山东省两会上继续为“老朋友”的保护、整理、出版、数字化和普及发声。杜泽逊翻阅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赵晓 摄 “山东古籍数量庞大,

省图入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将推动湾区古籍修复与技艺传承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共21家机构入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名列其中。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公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名列其中。据介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创设于1912年,是岭南地区最大的古籍公藏单位,历来重视古籍的原生性保护,馆内古籍修复工作的相关记载可追溯至1937年。2008年,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挂牌成立,同时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

在汉代务农是什么体验(古籍今读)

西汉名臣晁错在《论贵粟疏》一文中提到农民勤苦时有这么一句话:“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亡日休息。”这里的“亡”通“无”,就是说农民一年到头辛苦不得闲。那么具体都怎么辛苦呢?感谢东汉的崔寔,他写了一本《四民月令》,按照月份顺序,记述了一年中每个月的农事安排。此外,书里还涉及天气物候、祭祀、教育、宗亲关系、制药、制酱、纺织、商业买卖等各种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