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

秦岭站开站一周年!中国在极地能源领域已实现绿色科考

南极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今天(2月7日)是秦岭站开站一周年的日子。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即将交付使用,这也意味着我国在极地能源领域已实现绿色科考。目前秦岭站的能源系统已经安装完成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等硬件的全部安装,进入局部调试阶段,包括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的调试,风光储微电网的联调联试等,近期将

验证月球岩浆洋模型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最新成果公布!

2月28日,由国家航天局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离子探针中心牵头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研究显示:月球背面和正面样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本次研究样品中玄武岩的主体形成年龄为28.23亿年,源区特征验证了月球岩浆洋模型,且表明形成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作用可能对月球早期月幔进行了改造。该成果为人类研究月球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

中国,在“世界尽头”遇见你

飞机下降穿越云层,在积雪的山峦和湛蓝的海水间,一座多彩的海滨城市映入眼帘。乌斯怀亚,位于南美大陆南端的火地岛,是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有“世界尽头”之称。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乘飞机需约3个半小时才能抵达。风光壮丽的火地岛国家公园、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群、岛屿原住民留下的遗址以及冰川运动形成的峡谷和湖泊,无不展现着火地岛的不同风情。乌斯怀亚还是通往南极大陆的门户,众多前往南极的邮轮都从这里出发

破冰斩浪 接续探索(编辑手记)

破冰斩浪 接续探索(编辑手记) 孙佩瑾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1日第 07 版) 穿越西风带、进入南极圈,刨开永冻土、建设长城站……40年前,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克服千难万险,踏上这片神秘大陆。40年风雪兼程,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依次建起,见证了中国人逐梦冰原的豪情壮志。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我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发展,靠的是什么?是极地探索者的艰苦奋斗。创造举世瞩目的快速建站

“雪龙2”号大洋考察作业完成 获取丰富海洋生物、水体等样品

近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南极阿蒙森海和罗斯海的大洋考察作业任务。总台央视记者 王楠:到中山站卸货,去秦岭站装修,跟着“雪龙2”号做大洋科考,一路往南。随船记者王楠了解到,“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已从西半球的南极阿蒙森海来到了东半球的南极罗斯海海域。户外温度已经降到了-8℃左右,在船的月池车间,队员们正在回收多参数物理海洋观测系统。这项作业完成后,意味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

新研究显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惊人

据新华社伦敦电 (记者郭爽)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2000年至2023年间,全球冰川融化速度惊人,相当于每秒钟有大约3个奥林匹克游泳池的冰融化。冰川、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融化是当前和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重要驱动因素。一个国际团队在综合调查全球冰川数据后发现,2000年至2023年间,全球冰川质量减少约6.542万亿吨,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18毫米。研究显示,2000年至2011年间

向世界宣布!航天新载荷曝光,嫦娥七号将带“六脚”机器人登月

中国登月第一“人”来了!继能打胜仗的机器狗之后,我国的登月机器人也要出场了!要知道美国虽然已经登上过月球,却已经是五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重返月球困难重重。但我国的嫦娥系列稳扎稳打,不仅实现了月背降落,还计划将机器人送上月球。不同于四条腿的月球车,我国正在研发的机器人是六条腿,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早在我国之前,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就已经进行了登月机器人的研发,而且取得的进展很大。经过“精密培训”

我国在南极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

南极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目前开站已满一年。据自然资源部,3月1日,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等硬件设施,在能源设备和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央视新闻)

“每一步都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步”,在南极找陨石有多难?

南极有着丰富的陨石资源,目前,我国南极考察队已在格罗夫山收集到超过一万两千块陨石,而这些陨石大多是靠人工徒步收集来的。 琚宜太,一位在南极寻找陨石的科学家,他曾在无人区进行过独一无二的人生冒险,创造了中国陨石收集的奇迹,也成为年轻科考队员学习的偶像。 三赴南极 琚宜太团队带回2941块陨石春节前夕,曾参加过第35次中国南极科考、桂林理工大学研究陨石与行星物质的夏志鹏博士专门从广西赶来北京,带着自己

【特稿】小行星38亿年前撞月球 10分钟“刮”出两道大峡谷

小行星38亿年前撞月球 10分钟“刮”出两道大峡谷袁原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经湍急的河流冲刷数百万年才形成。在月球背面也有两道这样的大峡谷,却在不到10分钟内形成。英国杂志《自然-通讯》4日刊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颗小行星在约38亿年前撞击月球,溅起大量石块。这些高速飞行的石块落下后,在月球表面冲撞出两道大峡谷。美国大学太空研究学会研究人员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月球勘测轨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