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

筝鸣时评丨山东何以做到“挑大梁、走在前”?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周建国1月20日,山东两会公布了2024年的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增长5.7%,逼近10万亿大关。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在高基数上实现历史性跃升。山东作为北方经济的重要支点,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增速跑赢全国,对全国发展的支撑力愈发强劲,日渐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彰显山东板块“分量”,也必将为缩小南北差距、引领北方经济发展增动力、强信心。这份沉甸

筝鸣时评丨有一种年味儿,叫赶大集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张伟莉老话说:“进了腊月门,年味铺满集。”赶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进腊月,大集自动升格为“年集”,热闹无比,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赶大集,我们赶的是什么?赶的是文化。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据考证,我国集市大约起源于殷商时期。战国时出现定期集市,或三日一集或五日一集。明代的《五杂俎》记载,“岭南之市谓之虚”“西蜀谓之亥”“山东人谓之集。每集

筝鸣时评丨从“新春第一会”看蓬勃向上的潍坊

大众网评论员 梁小童新春擂鼓催人进,乘势而上竞向前。2月6日,潍坊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作动员大会,吹响了春天里第一声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嘹亮号角,鼓舞全市上下挺膺担当、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划定新一年的奋进坐标,潍坊使命在肩、时不我待。从本次大会中,我们也不难读懂潍坊这座城市的锐利锋芒和温暖底色。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潍坊始终用“干”放大有利条件,靠“拼”对冲不利影响。回望2

筝鸣时评丨哪吒闹海:文化自信的三重破浪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赵亚琼文化自信不是喊出来的,是千千万万个哪吒用混天绫捆出来的。五年前,“魔童”哪吒横空出世,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彻底点燃了观众的热血。如今,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依旧好评如潮,票房更是一路走高。从让人惊喜的单日6.1亿元,到随后单日7亿元+、8亿元+,一路飙升,“高开疯走”。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2月6日,《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超越《长津湖》票房,位列

筝鸣时评丨潍坊:风劲起跑,冲势如虹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滕文峰 孙强“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2月6日,潍坊市工作动员大会召开。这座承载着“崇文尚德、惟实励新、开放包容、自信图强”精气神的城市,抖擞精神,以迎风起跑的姿态,冲刺新程。过去的一年,潍坊在发展赛道上风驰电掣,成绩斐然。8203.2亿元的生产总值,5.9%的同比增长,彰显出“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勇毅与活力。工业经济作为潍坊发展的脊梁,攻坚“9+3+N”重点产业

筝鸣时评丨杨家埠灯会:点亮“非遗”的烟火盛景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赵亚琼春节期间,潍坊寒亭杨家埠灯会,宛如一场盛大的传统文化狂欢,它以独特的魅力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浓郁的烟火气。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非遗”与民众深度交融的奇妙旅程。杨家埠灯会用一场古今融合的“光影盛宴”让我们读懂:非遗的命脉不在申遗名录上,而在每个中国人热气腾腾的生活里。当老手艺撞上新科技风筝博物馆里,匠人手中的竹骨绢面与无人机编队共舞;年画作

筝鸣时评丨元宵节:灯火阑珊处,团圆正当时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张伟莉老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元宵节起源于汉代,被称为最古老、意象最美,也是最具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之一。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从古代演变至今,已度过逾两千年时光,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和美好的深切向往与追求。“正

筝鸣时评丨鲁地元宵:灯火中的岁月欢歌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王娜元宵佳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宛如一部生动的民俗史诗,吟唱着齐鲁大地的千年风情,编织着山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憧憬。当夜幕缓缓降临,山东各地的元宵灯火便迫不及待地亮起,瞬间将大街小巷装点得如梦如幻。在济南的芙蓉街,红灯笼沿着古街的屋檐一字排开,宛如一串熟透的红柿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柔和的灯光洒在青石板路上,为古老的街巷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浪漫。老济南人常说:“没逛过芙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