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发现距地球16万公里的“太空合声” 地球磁力线像琴弦一样被宇宙空间带电粒子拨动,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团队日前发布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距离地球16万公里处遥远太空的“太空合声”,并发现了全新的合声波产生机制,突破了全球科学界在太空合声波研究领域延续70多年的传统认知。1北航团队首次发现遥远空间的“太空合声”专家介绍,“太空合声”学名为合声波,是一种电磁波。传统观点认为它的产生与地球磁场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41 浏览
锂电池“打一针”就能“重生”!《自然》刊登我国科研团队新发现 手机电池用久了就充不进电,电动车充满电能跑的里程数越来越短,寒冷地区的电池更容易坏,废旧电池数量越来越多……今天(2月1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登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新发现:通过一项新技术,可以对锂电池进行“精准治疗”,让废旧电池“重生”。为了应对锂电池老化、衰减等问题,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发现,电池的“寿命”其实和人体健康类似,问题往往集中在某个核心部件,也就是活性锂离子。如果能精准补充损失的 新闻 2025年02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24 浏览
我国自主研制AS700D载人飞艇完成首次科研试飞 中航工业消息,我国自主研制的电动型载人飞艇AS700D在湖北完成了首次科研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领域的绿色航空新装备取得重大突破。AS700D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电动力飞艇,最大设计飞行速度每小时8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3100米、含驾驶员最大载客量10人。首次科研飞行试验累计进行了四个起降,分别对AS700D载人飞艇的操控特性和动力特性进行全面检验。据介绍,这型飞艇在首款载人飞艇AS700的基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34 浏览
教育部:超14.1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已纳入平台共享 对于有网民在中国政府网上留言建议高校实验平台和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今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回复称,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推动高校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全面开放、充分共享。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号)要求,教育部重点推进直属高校公共 新闻 2025年02月28日 0 点赞 0 评论 33 浏览
火山灰如何“变废为宝”?意大利科研团队给出新答案→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今年7、8月份,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多次喷发,降落大量火山灰。而一项最新研发的技术,能将这些火山灰“变废为宝”。埃特纳火山海拔3300多米,活动频繁,大量火山灰随风落到附近城镇。其中埃特纳火山东南方向的扎费拉纳市是近期受火山灰影响最大的城镇之一。意大利扎费拉纳市市长 卢索:扎费拉纳今年7月、8月遭遇了4次火山灰从天而降的情况,8月4日的那次最严重,有些地方每平方米的火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36 浏览
为国“深潜”30年 捐逾千万奖励人才 据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2月7日讣告,广东揭阳籍中国工程院院士、该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南都此前报道,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曾捐赠个人所获奖金逾千万元,以奖励科技人才。南都此前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祖籍广东揭阳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30 浏览
大西洋气象干旱威胁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科研团队提出质疑 中新网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为环喜马拉雅地区水资源需求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将如何演变已成为关乎环喜马拉雅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北大西洋的气象干旱(即蒸发量高于降水量)引发了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在2003至2016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并基于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0 浏览
新华鲜报丨再添科研“利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可创造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将为物质科学等领域基础研究提供有力支撑。2月26日,北京怀柔科学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我国物质科学等领域再添科研“利器”。为什么要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等极端条件是开展物质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实验条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力介绍,在这些极端条 新闻 2025年02月28日 0 点赞 0 评论 37 浏览
高精度调控太赫兹波偏振态 我国科研团队取得新突破 记者1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我国科研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新型太赫兹波偏振调制器,可实现对太赫兹波偏振态的高精度动态调控,有助于推动太赫兹波在新一代无线通信、文物无损检测等领域加速应用。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陈学权研究员、方广有研究员团队联合南京大学吴敬波教授团队共同完成,相关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光学》发表。据介绍,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0.1太赫兹至10太赫 新闻 2025年01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4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