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履职一年间丨“蛋白自由”攻坚战!站在世界玉米研究前沿的“种田农民”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蛋奶消费需求、确保畜禽饲料蛋白的供给量,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一直以来致力于用高蛋白玉米替代大豆饲料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数十次往返于全国各地的玉米试验田和下游技术应用企业之间,在提高玉米蛋白含量、增加产量等方面取得了多个成果。今年两会,他也带来了自己的调研成果。在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洪山实验室,严建兵委员正和科研

逐梦苍穹与深蓝 我国前沿科技实现“硬核突围”

央视网消息:国家航天局2月28日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的玄武岩,验证了全月尺度月球岩浆洋假说,相关论文2月28日也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月背样品验证了月球岩浆洋假说月球岩浆洋假说是月球起源与演化的一个重要假说。该假说提出,月球形成之初,曾呈现为全月范围的岩浆海洋。而随着后期的研究发现,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演化不完全一致,月球岩浆洋假说受到质疑。

2025人文经济苏州论坛暨人文经济创新实践与自主知识成果发布会在苏州举行

2月28日,2025人文经济苏州论坛暨人文经济创新实践与自主知识成果发布会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长元学斋举行。2025人文经济苏州论坛以“人文经济学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深入探讨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的发展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携手共进,在搭建研究平台、拓展研究领域、产出研究成果上下功夫,着力推动人文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希望今后

蓝皮书:AI技术正重构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研究方法

中新社上海3月1日电 (记者 陈静)2025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大会1日在复旦大学举行,《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在会上发布。蓝皮书指出,在数字人文领域,人工智能(AI)技术正重构历史地理、古文字学、语言学和科技考古等传统研究方法。AI生成艺术在时尚、设计和创意产业中展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推动了数字艺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主任陈志敏

山西通背缠拳:“圈粉”展魅力 求变冀新生

中新网太原3月1日电 (记者 范丽芳)缠手、崩拳、挑掌、肘击、踢腿……来自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小武术家们一套行云流水的通背缠拳,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双节棍、长棍、刀术、剑术等展示,更是体现了通背缠拳的独特风格。武术学者展示通背缠拳。范丽芳 摄 3月1日,经太原市体育局、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批准的太原市通背缠拳协会成立。通背缠拳,俗称“洪洞通背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拳起源于战国后期民间拳

上海统一战线赓续优良传统 推进“两个工程”深入实施

中新网上海3月1日电(范宇斌)2月28日,2025年上海市统一战线研究和宣传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旨在推进“两个工程”(“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工程”和“新时代上海统一战线研究工程”),全力推动上海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会议现场。 范宇斌 摄 上海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会议指出,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时代上海统战工作,以弘扬统战历史文化传统,加强统战理论实践研究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两个工程”,以

上海召开民族宗教研究基地(智库)建设座谈会

中新网上海3月1日电(范宇斌)2月28日,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联合召开上海民族宗教研究基地(智库)建设座谈会,旨在更好发挥上海民族宗教研究基地(智库)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上海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会上,部分上海民族宗教研究基地(智库)和高校统战部门负责人交流了各自研究特色、优势和新一年工作打算。会议现场。 上海市委统战部供图 会议认为,上海民族宗教问题

我国学者在暗物质直接探测领域取得重要研究突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郎博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近日,烟台大学祝斌教授与北京化工大学梁正良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武雷教授、苏亮亮博士在暗物质直接探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突破,显著提升了轻暗物质的探测灵敏度。该研究成果以“Probing Sub-GeV Dark Matter via Plasmon Excitations in Semiconductor Detectors”(“通过半导体等离激元

我国科学家首次探测到中等质量黑洞吞噬恒星的“心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近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吞噬恒星发出的X射线准周期振荡信号,这是天体物理学家首次发现该类现象,提供了宇宙中存在中等质量黑洞的关键证据。研究成果于2月28日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主要合作者包括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广州大学的科研人员。据了解,

2000多年前维苏威火山灰云或致人脑化作玻璃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项考古学研究论文称,公元前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丧生于赫库兰尼姆的一名死者头骨中出现的独特深色玻璃状有机物,可能是死者被极热但持续时间极短的火山灰云致死时形成。这一研究结论基于对这种玻璃的物理特性分析,它被认为是该死者化石化的脑组织。本次研究的直射光下的有机玻璃样本。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该论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