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2分钟,看懂中国大运河2500年故事

3200公里贯通南北2500年时光穿越古今大运河上的舟楫往来见证了它的勃勃生机12件国潮文物道尽运河千年繁荣12件文物承载了大运河的历史记忆曾经繁忙的漕运声声入耳陈述着过往的辉煌大运河滋养着两岸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未来也将绽放新的光彩内容专业指导: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铭文字:王雨莹、潘星月、雷宇、王亦楠、付雅佩、王曦晨、贾亚娟、吴悠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

万古长江奔流,千载文脉不息。今天,长江经济带这一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的经济带,占有全国“半壁江山”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它所承载的,不仅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江答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足迹遍及长江上中下游,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推动出台一系列重要部署。2016年1月

英国留学生发现,大量中国失传的火药古籍,被标注为古希腊技艺!

地球上有这样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大量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欧美博物馆门前排起长龙,去看望欣赏本国的文物遗产。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统计,中国的出境文物总量至少高达164万件,且分布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内。然而中国文物学会却提出了另外一组数字,认为中国的外流文物至少高达1000万件,并且大量流落于民间。就在前几日,一位英国留学的网友在抖音上发布了大量中国失传的火药火器制造图纸,这些文物现存于英

在国内首座T5航站楼开启文化之旅

新华社西安2月21日电(记者邵瑞、刘彤)国内首座T5航站楼——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2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超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现有3座航站楼的面积之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外景。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从航站楼内的仿唐古建筑群到机场博物馆,从百米长卷到丝路主题光影空间,T5航站楼通过多元形式展现了陕西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创新活力,为旅客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小粉炉”展览首日吸引超2万名观众

2月22日,“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无锡站正式开幕,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小粉炉”)首次亮相无锡博物院,与锡博院藏“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小青炉”)联袂展出。展览首日便吸引了超2万名观众,破无锡博物院单日观展人数纪录。一大早,无锡博物院门口便排起百米长队。文物爱好者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早上不到7点便到现场等候,“排了近两小时队,但看到‘小粉炉’实物时,完全被震

香港故事丨水下文物 探古知今——在香港感知丝路精神

新华社香港1月19日电题:水下文物 探古知今——在香港感知丝路精神张涵墀 张雅诗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香港有什么联系?带给今天的港人什么启示?“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自去年8月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馆开展,至今备受关注。“南海一号”承载的历史记忆,让参观者感知丝路精神的脉搏。2007年,宋代古船“南海一号”打捞出水,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商船,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瓷器、铜铁器

新春走基层|“文博游”新年掀热潮

新华社天津2月4日电(记者宋瑞)春节期间,“乙巳华章——蛇年生肖文物与艺术精品展”在天津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白蛇传》故事成为沉浸式场景、天津博物馆藏“旧版新制杨柳青年画白蛇传”实现数字化动态呈现、多媒体蛇年明信片在游客互动中定制、清代白玉蛇兽等“蛇”元素文物展现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重意象……蛇年品蛇,自有新趣。“这里有独属于新年的文化滋养!”天津游客李先生感慨道,“过年不仅仅是走亲访友、吃喝玩乐

蛇年说蛇丨从战战兢兢的“无它乎?”到把蛇元素融入诸多文物

古人曾有一句流行甚久的打招呼专用语——“无它乎?”“它”就是蛇。“无它”即“无蛇”。古代汉语里常把“它”作为“蛇”的本字,从甲骨文里更可以看出蛇的形体。“没有蛇吧?”这句战战兢兢的问好,相当于后世的“别来无恙”,根源于当时人们原始的生活条件——“上世居处草野,虫蛇为患,人恒苦之”。蛇类大约出现于1.5亿年前,其蜿蜒行迹遍布世界各地。人类先民们对这种爬行生物无比熟悉,并带着恐惧又敬畏的心情,把它的形

湖北省博物馆开启夜游 元宵奇妙夜精彩上演

中新网武汉2月13日电 (梁婷 鲁黎)“钟鸣楚天元宵夜”非遗主题展演12日晚在湖北省博物馆启幕,通过“文物活化+非遗市集+舞台展演”,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博物馆奇妙夜”。2月12日,湖北省博物馆开启夜游,元宵奇妙夜精彩上演(无人机图片)。张畅摄 夜幕下的博物馆北广场流光溢彩,四组文物立柱显示屏与彩灯长廊交相辉映。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借助数字技术焕发新生。漆龙蛇豆蜿蜒游动,鳞片光影流转如星河;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