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我国最早的钻木取火器实物在江苏兴化发现 半米多高的新石器时代“打火机”长什么样?2月28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4年度考古成果汇报会在南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中发掘出一套完整的钻木取火器。经研究分析,其年代距今约7000年,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实物。草堰港遗址出土的钻木取火器。(草堰港遗址考古队供图)草堰港遗址位于兴化市千垛镇草王村东,面积8万余平方米,主体年代距今7000年前后。遗址所在区域为江淮 新闻 2025年03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13 浏览
中国最早的整套钻木取火器在江苏兴化发现 新华社南京2月28日电(记者蒋芳、朱筱)距今约7000年的一套完整的钻木取火器日前在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中被发掘出来。这是目前中国国内发现最早的钻木取火器实物。记者从28日此间举行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4年度考古成果汇报会上获知此信息。2025年1月7日拍摄的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出土的钻木取火器。新华社发(草堰港遗址考古队供图)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草堰港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甘恢元介绍 新闻 2025年03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20 浏览
迪迩日记 | 阿勒泰——人类滑雪起源地 你知道吗?上万年前,阿勒泰的先民就已踏上滑雪之旅。这里是人类滑雪的起源地,雪原承载着历史,时间在脚下流转。欢迎来到阿勒泰,领略万年滑雪奇迹! 新闻 2025年03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19 浏览
雨燕穿越燕京结缘千年燕文化 ◎和岩锋李文畅(历史学博士)在北京永定河畔的土坡上,几只崖沙燕的幼崽正探出它们圆圆的脑袋等待父母喂食。与此同时,一只雨燕掠过水面,翅膀划破天际线,仿佛穿越了千年。这些生灵的祖先可能见证过周一统天下后燕国都城的营建,目睹了渔阳鼙鼓如何击碎盛唐的迷梦,更重要的是,它们亲历“燕京”之名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浮流转。“燕京”这一名称的起源,或许和燕群存在某种关联。有人将北京的曾用名“燕京”解释为燕山以南,而追根 新闻 2025年02月24日 0 点赞 0 评论 25 浏览
湖南史前文明图卷亮相国博 参观者在“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上观看图卷。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新石器时代高庙文化陶釜。 杜建坡摄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展”现场,一幅气势磅礴、笔触生动的百米画卷映入眼帘。该展首次用国画艺术全景再现湖南史前文明演进的宏大历程,让观众穿越数十万年的岁月,见证湖南史前文明的诞生、发展与辉煌,感受湖湘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进取力量。湖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5 浏览
润物细无声 编者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凝结着先民广博智慧,蕴涵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在时代变迁中传承不息,至今焕发着温润光彩。即日起,人民网推出“读懂二十四节气之美”系列网评,管窥四时更迭里的东方智慧。“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春雨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雨水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四海和龙王,天生一对的强强联合 《哪吒2》大热,片中的四海龙王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有男有女、有正有邪、有智有愚、有俊有丑的相互组合,有力地推动了剧情发展。然而在历史上,“四海”的出现时间却远远比“龙王”早得多。“四海”代表着中国古代先民对世界的认知,“龙王”则是佛教传入后与本土传统相结合的产物。两者交织至今,早已难以分割。壹海,或许是上古先民对于世界边际的最早认知。经过漫长的陆路跋涉,过着渔猎采集生活的先民来到大海之滨:一望无际 新闻 2025年02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雪落红山5000年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2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开设“新华走笔”专栏,刊发新华社记者的行思录。专栏发表记者宋玉萌撰写的文章《雪落红山5000年》。凌晨的101国道光影闪烁,车窗外,大雪覆盖的辽西平原安详静谧。大雪是自然写给新春的信笺。2025年春节前,公路上挤满彻夜不停的车辆和思乡急切的游子。车轮碾过冰壳的脆响惊起寒鸦,黑色翅影掠过处,忽见浑圆山丘自雪原隆起——牛河梁到了。是了,车已路过红山文 新闻 2025年02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21 浏览
从“蛇”元素文物一窥远古社会风貌 中新社沈阳2月10日电 题:从“蛇”元素文物一窥远古社会风貌中新社记者 韩宏春节假期后,文博馆内的“寻蛇记”仍然持续火热,记者近日探访辽宁省博物馆,透过一件件文物穿越时空,感受远古先民对“蛇”的艺术表达。从8000年前的陶罐纹样到战国青铜器的精密铸造,“蛇”元素贯穿了中国北方文明的演进史,诉说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美的永恒追求。辽宁省博物馆内一件距今8000年前后的蛇衔蟾蜍筒形陶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30 浏览
光明日报刊文:中国文化里的春天 南宋佚名《海棠蛱蝶图》明代戴进《春耕图》(局部)中国人对一年四季的明辨,大约于西周后期逐渐清晰,而在夏商时期,则只有春与秋的区分。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分析,甲骨文里只有春、秋两字,以及早期先民对岁时季节感受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描述,似可确证。 先民们最先分辨春、秋两季,无疑与春生、秋熟的自然现象密切相关。当时先民根据农业植物生长的特征,将一年分为“禾季”“麦季”两段,前者是播种的季节,大体包括冬 新闻 2025年02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2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