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

AI进步了,到底是会“添帮手”还是会“抢饭碗”?

近日,关于人工智能(AI)的新闻很多,有人闻之则喜,有人忧心忡忡。深圳“AI公务员”上岗,帮助政府大幅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某行业研究报告称,随着AI替代人工,全球银行将在未来3年至5年内裁员多达20万人。AI进步了,到底是会“添帮手”还是会“抢饭碗”?2月14日,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现场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李博摄(新华社)从美国Op

78.8%受访者已使用Deepseek助力工作和生活 近六成受访者期待青年积极探索“AI+”领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欣宇 实习生张馨月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问世,引发了新的一轮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讨论。临近2025年全国两会,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的一项有2007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超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关注两会中有关“AI技术”的话题。另一项同期进行的有2009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78.8%的受访者已经在使用Deepseek助

感知日照 | 人工智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浪潮

钱新洁从智能手机中伶俐的语音助手,到工厂自动化流水线上的智能机械臂;从精准的医疗诊断系统,到严密的金融风险控制平台,人工智能(AI)的应用已然全面渗透至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寸肌理。这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不仅重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更在深层次上撼动了经济结构与社会运作的根基。诚然,作为“智能机器”的典范,人工智能(AI)的能力已远超历史上的任何机械装置。拥有这样一位卓越的辅助者,人类的知识宝库与财富积

【社论】保障丧偶妇女辅助生殖权益,小案不小

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揭晓活动。一起似乎不那么起眼的“保障丧偶妇女辅助生殖权益案”位列十大案件之中。入选案例的特点在于案件内容新、权利义务争议点新,且对于处理同类案件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个案推动法治进程。如果说入选的“厨师拌黄瓜被诉违反竞业限制纠纷案”,旨在依法规范被企业滥用的竞业限制;“职业闭店人案”旨在宣示治理“假闭店、真逃债

京津冀914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

2月25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举行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专题媒体沟通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三地持续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政策协同,医疗领域的同质化水平不断提升,已有6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914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建辉介绍,十一年来,三地共建立京津冀区域医联体115个,覆盖河北省11个设区市和雄安新区;建立了“1+1+1”市区基

秦汉史的“复调”:汉承秦制下的儒法国家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首次提到“复调性”,在他看来,“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同一事件下”。相较于小说的机理,专业学术写作带有更明确的“复调性”:围绕

深圳“AI公务员”上岗,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要处理好

DeepSeek爆火之后,多地政务系统接入DeepSeek。2月8日,深圳市龙岗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在政务外网部署上线DeepSeek-R1全尺寸模型,成为广东首个在政务信创环境下部署上线该模型的政府部门。2月16日,深圳基于政务云向全市各区各部门正式提供DeepSeek模型应用服务,实现了基于DeepSeek的人工智能政务应用一体化赋能升级。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应用广泛,覆盖政务办公、城市治理、

“AI公务员”上岗,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要处理好

来论 DeepSeek火爆之后,多地政务系统接入DeepSeek。2月8日,深圳市龙岗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在政务外网部署上线DeepSeek-R1全尺寸模型,成为广东首个在政务信创环境下部署上线该模型的政府部门。2月16日,深圳基于政务云向全市各区各部门正式提供DeepSeek模型应用服务,实现了基于DeepSeek的人工智能政务应用一体化赋能升级。 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应用广泛,覆盖政务办公、城

强化人工智能伦理意识赋能青少年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正在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极限,对人类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进行着颠覆性重塑,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同时,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偏见、歧视、隐私泄漏、责任归属等风险与不确定性也引发根本性的伦

警惕AI声音滥用,守护权益与伦理边界

亲耳听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未必。媒体调查发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语音大模型应用的发展,大量 AI 合成声音 App 涌现,最快只需十几秒便可 “克隆” 出一种声音。与此同时,AI 声音滥用现象愈发突出,不时引发争议。一些短视频博主利用 AI 模仿知名企业家的声音,吐槽堵车、调休、游戏等热门话题,甚至飙脏话,这引起了极大关注;一些商家在带货时,通过 AI 模仿知名明星、知名医生的声音,给消费者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