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15:00,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三批)新闻发布会(),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广东省司法厅副厅长陈永康,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张柯,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林文,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陈旭,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法律事务局局长钟頴仪出席,并答记者问。
共16个!第三批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公布
朱伟:2022年以来,省大湾区办建立健全常态化典型案例遴选工作机制,每年组织开展遴选工作,近期组织开展了第三批典型案例遴选工作,聚焦要素跨境流动、营商环境、民生融合、重大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共收到有关单位申报案例53个,都是各地各单位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工作的最新成果。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遴选工作方案》,省大湾区办从中遴选出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示范性的16个典型案例向媒体和公众进行推介。分别是:
(1)非中国籍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办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
(2)大湾区商事调解规则机制实现“三统一、一保障”;
(3)粤港产品碳标签实现互认;
(4)跨境交通卡实现湾区公共交通一卡通行;
(5)2024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实现“一赛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
(6)粤港澳共建中药标准共促产业发展;
(7)破解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结算支付难题;
(8)货物跨境实现“一锁三地通”;
(9)广州构建境外人才“考、评、认”全链条政策体系;
(10)深圳推进深港非公约船舶安全检查规则协同结果互认;
(11)惠州创新推动与香港实现组装合成建筑产品标准互认;
(12)横琴“分线管理”政策落地实施;
(13)“澳门新街坊”实现公共服务趋同澳门;
(14)前海创新拓宽港澳专业人士参与区域治理渠道;
(15)南沙携手港澳共建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
(16)河套加快建立衔接香港科研管理机制。
据悉,第三批16个典型案例涵盖了要素跨境流动类3个,民生融合类3个,营商环境类5个,重大平台建设类5个,与前两批典型案例相比,第三批案例延续了创新价值高、示范效果好等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域更广。第三批案例进一步拓展了规则衔接的领域,在生态环境、文体交流、产业协同等一些新领域,加快推动大湾区互联互通。例如,省生态环境厅推动企业一次核查即可同时获得广东碳标签和香港碳标签两张证书,实现粤港产品碳标签互认,有利于提高企业碳标签被国际市场的接纳程度。省体育局推动粤港澳联合举办2024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串联粤、港、澳三地,积极探索“一赛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制度创新。惠州市创新“一个联盟,一个标准,一站式服务”模式,打破与香港在组装合成建筑领域跨境协同规则机制壁垒,推动粤港组装合成建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力度更大。第三批案例在一些此前已经初步开展规则衔接的领域,实现了进一步优化完善,规则衔接力度不断加大。例如,省公安厅推动为非中国籍港澳永久性居民签发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扩大了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签发群体,助力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省交通运输厅推动跨境交通卡在粤港、粤澳联名交通卡互联互通基础上,接入内地全国交通一卡通网络,实现香港和澳门与内地超300个城市公交地铁刷卡互通,便利港澳居民“北上”公共出行。前海创新拓宽港澳专业人士参与区域治理渠道,率先公开选聘高端特聘人才担任法定机构职务,创新港澳专业人士备案执业机制,打造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
三是层次更深。第三批案例在一些领域实现了全链条、全方位、全流程的集成式衔接,规则衔接深度进一步提升。例如,广州构建境外人才“考试+评价+认可”全链条政策体系,便利人才跨境流动,海纳天下英才。横琴以“澳门新街坊”为载体,通过规则机制集成衔接,探索在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全方位趋同澳门,建设澳门居民的新家园。河套在科研项目选题阶段实施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组织阶段实施政企联动制,管理阶段实施项目经理制,评审阶段实施同行评议制,全流程建立衔接香港接轨国际的科研管理体制。
粤港澳调解“大联盟”上线!推动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大湾区商事调解规则机制实现“三统一、一保障”方面,创新性在哪里?接下来会有哪些步骤及举措?
陈永康:主要从三个方面创新推进:一是搭建了工作平台。省司法厅和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澳门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共同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平台,组建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工作委员会,形成了协同推进商事调解的工作机制。二是三地法律部门共同发布了大湾区跨境争议调解示范规则,为《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名册》中的调解员和广东省内调解机构开展跨境争议调解提供参照指引。 三是统一了大湾区调解员标准。三地法律部门按照《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资格资历评审标准》,分别制定了各自的评审细节,开展评审认可。
下一步,省司法厅将在制度保障、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大湾区商事调解行稳致远。
制度保障方面,2025年,省司法厅在省级层面,会密切关注国家商事立法调解情况,通过商事立法相关发展,规范立法活动,为大湾区商事调解发展提供立法保障。
人才培养方面,2024年12月30日,省司法厅联合港澳法律部门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名册(2024年)》。省司法厅将探索建立商事调解员的准入力度,推动调解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交流合作方面,省司法厅将继续在贸易、投资、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工程建设等商事领域推行“调解优先”计划,鼓励企业在提起诉讼之前将商事调解作为解纷的首选方式,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商事调解的知名度和认同度。同时,通过举办培训、会议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境内外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大湾区商事调解的创新发展。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解决港澳关注度高的热点难点问题
中新社:目前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案例已经发布了三批,省大湾区办作为牵头单位,请介绍一下近年来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工作的经验、做法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朱伟:近年来,广东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抓手,携手港澳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解决了一批港澳关注度高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探索形成了“一国两制”框架下推动规则衔接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概括起来有五种模式:
一是立法创新模式。即以立法方式从法律层面推动规则衔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在特定领域解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具体问题,如深圳市通过出台前海合作区条例,允许民商事合同当事人一方为在前海注册的港澳台资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可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珠海市通过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业管理规定,促进澳门医疗人员在合作区便利执业。
二是签订协议模式。通过内地与港澳签订行政协议等方式,共同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例如“湾区标准”“湾区认证”,均由粤港澳三方有关政府部门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定规则标准。
三是创制通道模式。通过创设特定规则或机制,在限定区域内实现要素跨境流动。典型案例是“跨境理财通”“债券通”“沪港通”“深港通”等,在相对封闭可控的环境下实现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的双向互通。
四是技术推动模式。就是在不突破现有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和工具,促进和改善要素跨境流动效率和水平。微信香港钱包、“跨境通办”、“湾事通”等都是典型代表。
五是集成示范模式。典型代表就是横琴模式,围绕琴澳一体化,立足“分线管理”的特殊监管体制和发展基础,在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全方位推进与澳门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琴澳两地政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允许澳门卫生局在合作区设立卫生站
澳门商报:琴澳一体化需要横琴和澳门两地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上通力合作,请问当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如何与澳门特区政府合作促进琴澳规则衔接呢?
钟頴仪: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法律事务局主要从三个方面连通澳门特区政府推动机制衔接的工作。
一是向澳门提出调法调规的建议。琴澳两地政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针对合作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澳门调法调规的,由合作区提出诉求、澳门特区政府研究推进,目前澳门方面已通过制定或修改教育、卫生等7部法律法规实现多领域衔接。比如,通过修改澳门卫生局的组织法,允许澳门卫生局可以在合作区设立卫生站,为澳门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等等。
二是联动澳门政务服务跨境延伸。为加快将合作区打造成为澳门居民宜居宜业“新家园”,两地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全力推进澳门在合作区设置政务服务终端、政务服务中心。琴澳合作推出商事登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港澳服务专窗、澳门“一户通”服务延伸、澳门药事服务专窗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澳门政务横琴办理、横琴政务澳门申办。
三是协同产业联动发展。两地携手在文旅会展商贸、中医药澳门制造、跨境金融创新等方面实现规则衔接。比如,琴澳联动开展“一展两地”“一节两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已建成两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到2024年12月底进驻企业超130家,其中澳资30家。又比如,经澳门审批和注册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食品,在合作区完成生产且加工增值30%及以上的,可申请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澳门设计”标志,到2024年12月底已有3家企业13款产品获得该标志的使用授权。
截至2024年12月,广东省已有98家企业共获得112张广东碳标签证书
凤凰网:据了解,近期广东省实现了首批产品碳标签的粤港互认。请介绍广东省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标签互认合作方面的工作情况,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林文:省生态环境厅持续开展碳标签工作,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主要工作如下:
一是积极搭建广东碳标签平台。成立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碳标签专业委员会,2021年启动广东碳标签平台建设。2022年,正式发布全国首个省级碳标签——广东碳标签。
二是构建粤港碳标签互认合作机制。2023年,推动广东碳标签专委会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签订《关于共同合作开展粤港碳标签互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大湾区碳标签规则衔接奠定合作基础。
三是开展粤港产品碳标签互认示范。在广东选择典型出口企业和产品开展互认示范,实现产品通过一次核查可同时获得广东碳标签和香港碳标签两张证书,顺利实现大湾区碳标签互认。2024年9月,佛山金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WPD-1膜成为国内首款获得广东碳标签证书和香港碳标签证书互认的产品。
截至2024年12月,广东省已有98家企业共获得112张广东碳标签证书,覆盖家电、食品、石化化工、电子等领域;其中,5家企业共5款产品成为国内首批获得粤港碳标签互认的产品。
接下来,省生态环境厅将按照国家《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要求,持续推进碳标签工作,探索建立广东省产品碳标签管理体系,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联盟,建立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同时,继续推动粤港澳产品碳足迹碳标签互认试点建设,从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应用场景、国际衔接与互认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国家开展碳标签互认工作贡献广东经验。
“跨境一锁”模式已覆盖内地74个、香港13个和澳门4个清关点
GDToday:近年来“跨境一锁”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请介绍一下海关推动“跨境一锁”改革方面的具体做法。
张柯:近年来,广东省内海关积极践行“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的“三智”合作理念,主动深化与港澳海关合作,在推动“跨境一锁”实现港澳段直接联通升级为“三地一锁计划”的同时,相继复制推广到湖南省和福建省,成功打造出一条“一锁”联通“粤港澳闽湘”的跨境陆空联运通关快线,有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及泛珠省份的经贸往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做法:
一是强化机制对接。牵头建立内地海关和港澳海关间的信息共享及联系协作配合机制,及时通报参与企业、货物物品种类、运输线路、新增清关点和口岸检查等信息,共同做好跨境企业注册备案、途中监管、应急处置等工作。
二是强化规则衔接。推动按照统一标准升级软硬件设施,解决电子锁兼容问题,实现“三地一锁”制式统一,三地海关使用同一把安全智能关锁开展全程监管,显著提升货物跨境通关效率。据测算,“跨境一锁”可有效节约物流成本约28%,压缩运输通关时长约30%。
三是强化关地协同。与商务、交通、邮政等部门合力推进业务开展,联合完成监管场所软硬件改造,积极做好企业引导和政策宣贯,共同提升改革影响力。截至目前,“跨境一锁”模式已覆盖内地74个、香港13个和澳门4个清关点,合计联通广东省内城市15个、湖南省内城市2个、福建省内城市2个。
广州率先发布对境外人员开放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目录
香港大公报:广州市构建境外人才“考、评、认”全链条政策体系,推进境外人才跨境执业,请介绍政策具体内容和实施以来的成效。
陈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人才高地,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近年来,广州聚焦破解境外人才跨境执业难的问题,从资格考试、职称评价、资格认可入手,支持境外专业人才在穗便利执业。
一是鼓励境外人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广州市大湾区办在全省率先发布了对境外人员开放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目录,明确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分类对境外专业人才开放,其中港澳居民可报考41项考试。该政策便利了境外人才“一揽子”获取可报考的职业资格考试信息,释放了广聚英才的强烈信号。目录发布以来,共有430人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180人取得证书。
二是突破港澳人才申报职称的技术壁垒。职称能够体现人才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事关其行业认可程度及薪酬待遇。广州市大湾区办以南沙区为试点,在全国首创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该政策在学历资历、业绩成果、学术成果等方面明确了适用港澳人才的条款和标准,实现港澳职业资格与内地职称制度的有效衔接。符合条件的港澳人才可申报对应的职称,取得职称证书后享有与内地人才相同的资质待遇。政策出台以来,累计49名港澳人才申报职称,27人通过评审,其中8人直接评定为正高级职称。
三是拓宽境外人才便利执业领域。广州市大湾区办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引才聚才,印发《广州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覆盖规划、建筑、司法、卫生等10个领域57项境外职业资格,持有相关证书的人才可通过行政许可、执业备案、考试考核等形式,在广州全域或特定区域内执业。出台《广州市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认可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为清单持证人员提供来华工作许可、签证等11项人才便利服务。目前已吸引集聚近900名境外人才在穗执业,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律师129名,在册外籍医师58名,香港和澳门医师来穗短期行医医师34名,48名规划领域和44名建筑工程领域的港澳专业人士在南沙备案执业。
近期广州市大湾区办还发布了《广州市南沙区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目录(第一批)》,纳入了来自港澳地区及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共13项31个模块或等级的境外职业技能证书项目,这些项目将与国内12个职业(工种)进行比照认定,通过认定的境外技能人才可直接为南沙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
横琴将加快建成琴澳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
南方日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2025年至2029年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第二阶段,在新的起点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推进琴澳规则衔接有什么具体计划举措?
钟頴仪:2025年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启第二阶段发展的开局之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将紧紧围绕加快建成琴澳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产业协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将深度对接澳门“1+4”产业发展规划,协同谋划产业项目,协同引聚高端人才,全力构建琴澳产业一体发展新格局。
二是深化新家园建设。将全力构建澳门青年生活就业的良好环境,推出更多趋同澳门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公共服务,为澳门居民在横琴生活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三是深化分线管理政策。分线管理政策实施了将近一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法律事务局将结合实施的情况以及企业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分线管理政策,促进琴澳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各类要素跨境流动更加便捷。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婕
设计 曹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