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鲁中晨报援引参考消息的报道,国际刑事法院(ICC)宣称乌兰巴托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今年9月初不顾海牙国际刑事法院对其发出的逮捕令造访蒙古国时,未能将其逮捕,这违背了自身义务,并驳回了蒙古国的一项上诉请求。报道还称,国际刑事法院在10月底做出了对成员国蒙古国未能逮捕普京的指控,之后没过几天,蒙古国就提出了准许就这一裁决提起上诉以及要求审理此案的两名法官回避的申请。

国际刑事法院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以俄罗斯涉嫌非法转移乌克兰儿童为由对普京发出逮捕令。蒙古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按常理,蒙古应履行相应责任,对普京实施逮捕并移交国际刑事法院。然而,在今年9月普京访问蒙古期间,蒙古却以最高规格接待了普京。之后,国际刑事法院表示,此案件将移交其上级主管机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缔约国大会。

国际刑事法院依据2002年7月1日起生效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而设立。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24个缔约国参与其中,这些缔约国数量约占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其中大部分为欧洲国家以及欧洲国家曾经殖民地所属的联邦国家。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针对犯有种族屠杀罪、危害人类罪(反人道罪)、战争罪、侵略罪的个人进行起诉与审判的法院。在此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除了法国和英国之外,其余三个国家并未签署《罗马规约》。就普京而言,这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虽然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具有法律效力,可是该法院自身并没有执法力量。

长期以来,蒙古国在外交关系上的表现较为复杂。蒙古国与俄罗斯在历史上曾为盟国关系,然而,如今蒙古国却出现了一些背离这种传统关系的现象。

蒙古国的前总统常常在其社交媒体账号发布诸多消息,他表示“我们是夹杂在民主大荒漠之间唯一的绿洲”。这种表述或许反映出其在外交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举措。

蒙古国长期向西方靠拢。它加入了欧洲内部一个相对自娱自乐的小圈子——国际刑事法院,并且还与美国关系暧昧。这样的外交转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当国际刑事法院下达逮捕令之后,蒙古国就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不想得罪欧洲,另一方面又不敢得罪俄罗斯。

国际刑事法院目前将目光聚焦于蒙古,蒙古对此确实有些棘手。蒙古面临两个选择,其一为顶住压力,然而这一选择会致使俄蒙关系受损,蒙古需要为此付出代价;其二则是宣布退出国际刑事法院。此前,冈比亚、菲律宾、俄罗斯均已宣布退出该法院,如今南非也在考虑退出。不过,蒙古显然不想走这条路,因为在蒙古的观念里,加入国际刑事法院意味着蒙古亲近西方。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蒙古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蒙古不仅声誉受损,经济利益也遭受损失。

国际刑事法院(ICC)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一个纸老虎。对于那些真正有强大后盾的“大佬”而言,它发出的通缉令简直无关痛痒。

例如,ICC曾经公开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出通缉令,指出其犯下反人类罪和战争罪。然而,美国的反应十分强烈,坚决表示反对,并且进一步增加了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而法国作为ICC的缔约国,竟然以内塔尼亚胡享有豁免权为借口,对这件事情态度暧昧不清。

从这些情况就可以看出,ICC似乎只能将矛头指向那些没有强大靠山的小国。就像前南斯拉夫将军普拉利亚克,在ICC的审判现场,他大喊“我不是战争犯”,然后服毒自尽。这件事充分表明了ICC所谓的“威慑力”是多么的微弱。

在这件事情背后,所暴露出来的是国际法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博弈状况。ICC(国际刑事法院)发出的通缉令,表面上看似极具“权威性”,然而在多个国家那里却遭遇碰壁的情况,蒙古所面临的这一难题只不过是众多类似情况中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

中小国家长时间处于大国的影响力笼罩之下,对于它们而言,在大国之间两头讨好往往是一种常见的状态,难道它们真的能够不顾及自身利益而与大国撕破脸皮吗?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分析,ICC所发出的制裁威胁,实际上恰恰反映出其自身底气的缺乏。当面对一个在经济方面对俄罗斯有着严重依赖的国家时,ICC所表现出的强硬态度,更像是一种“杀鸡儆猴”的手段。但关键在于,蒙古这个“鸡”都不愿意充当,那么其他国家又有什么理由去冒险从而得罪俄罗斯呢?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