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在当前地缘政治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的续签对于中美两国维持科学合作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当下,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日益增长,而科学合作又存在需求,这一协定很好地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意味着,即便世界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科学外交也依旧具有可能性。如今,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愈发激烈,这标志着大国竞争进入了新阶段,科技优势在国家实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已然成为决定性的支柱。在这样的形势下,关键技术领域成为了影响经济、军事以及地缘政治格局走向的关键战场。
中国发言人林剑表示,《中美科技合作协定》是中美两国建交后签署的首批政府间协定之一,为两国的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日前,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在北京换文签署了《关于修订和延长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议定书》,这使得《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自2024年8月27日起延期5年。林剑还指出,中美科技合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互利共赢的。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卸任前曾表示,自己将80%的时间用于处理与中国的竞争事务,仅20%的时间用于接触事务。美国过去对中国奉行不合作与制裁政策,然而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相反,近期中美在芬太尼等问题上展开合作,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果。由此可见,拜登政府的官员们实际上是知晓中美合作重要性的,只是长期受零和博弈思维的影响而迷失了方向。但不管怎样,中美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合作。
近年来,美国的对华鹰派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将科技问题上升到安全层面。部分共和党政客不断怂恿拜登政府彻底不再续签《协定》,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担忧中国借助双边科技合作成果对美国利益造成损害。然而,他们却几乎找不出一个真实的具体事例。个别情况下,他们只能勉强把一个大气监测项目与被污蔑为“间谍气球”(实则是误入美国领空的中国民用无人飞艇)联系起来。事实上,就中美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合作而言,主要的受益方是美国的西海岸。
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协定已历经四十五载,这一协定是双方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基石。此次协定续签,中美两国均作出积极评价,在当前中美关系复杂的态势下,这无疑是一抹亮色。尽管协定得以续签,但美国作出了对其自身有利的修订,明确规定该协议仅涵盖基础研究,而将关键技术与新兴技术排除在外。事实上,该协议本应于2023年续签,然而拜登政府不断强化对中国的科技封锁与打压,在续签问题上一直拖延推诿。
在当前逆全球化潮流涌动的大背景下,《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的续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如此。这一协定的续签释放出积极信号,表明双方有意愿在科技领域持续合作。这种合作意愿的体现避免了诸多不良后果,例如协定若终止,合作项目就会停滞,科学家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而协定的续签为双方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延续性,这不仅有利于稳定两国关系,还能提升中美在未来更多领域加强对话与合作的信心。
中美两国的利益已经深度交织在一起,互利共赢乃是两国关系的根本特性,进行对话与合作才是双方唯一正确的方向。
双方理应发挥各自的互补优势,拓展合作的内容,扩大合作的规模,从而使彼此的成功变为对方的机遇而非挑战,让双方的发展成为相互的助力而非阻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遭遇众多困难与挑战,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有各自的困境,合作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体系才是正确的路径,“脱钩断链”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构筑“小院高墙”更不符合大国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