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上合组织首脑会议上,印度再度成为人见人嫌的“破坏者”。会议期间,印度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投下了反对票,试图搅黄多国支持的经济合作项目。就在搅局上合会议后,印度又马不停蹄地宣布纪念1962年中印战争中“标志性”的瓦弄战役。可以说,在挑衅和打压中国的过程中,印度正在充分利用当前的国际局势,积极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并试图通过强硬姿态获取政治和外交上的利益。

说起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可以简单总结为两句话:印度完全是咎由自取,中方赢得彻彻底底。甚至很多军迷还调侃,印度活生生将一场侵略战争打成了“首都保卫战”。然而,这场彻头彻尾的败仗,如今却成了印度挑衅和对抗中国的噱头。按照印度政府的计划,印度将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纪念活动,回顾这场对印度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战役。

回顾这场“瓦弄战役”,就不得不了解当时的背景。彼时的印度政府,一直以“第三世界带头大哥”自居,野心极度膨胀。而当时的中国国内经济困难,又刚经历了朝鲜战争的巨大消耗。就是看准了时机,印度在边境地区开始频繁搞事,想要对我国的藏南地区下手。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尼赫鲁更是公开表示,要用武力“教训”中国军队, 印度国防部长也声称要跟中国“战至最后一人”。在边境挑衅中,印度为了展示所谓的“大国雄风”,专门派出了印军第4师第11旅。这支军队作为印军的王牌主力,曾经参加过二战,当时隶属英国第8集团军,由名将蒙哥马利率领。在北非战场,这支印军曾战胜过隆美尔的德军,因此声名大噪。自印度独立后,第11旅是印度陆军的绝对主力,也是印度蚕食我国西藏地区的马前卒。

根据印军部署,下辖4个步兵营、4个炮兵连的11旅驻扎在了瓦弄地区。而他们也是棋逢对手,其正面战线的解放军130师同样是一支拥有辉煌历史的部队。130师的前身是抗战时期冀中地区八路军第三纵队,曾与日寇展开平原游击战。解放战争期间,130师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先后参加了保卫四平、攻打锦州战役和天津攻坚战。平津战役后,该部队被改编为44军130师,此后更是进军大西南,参加了解放广东的战役。作为解放军王牌部队,130师还着丰富的高原作战经验,因此成为我方主力。最终结果也没有任何意外,“瓦弄战役”以解放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此次战役中,印军惨败,有数百人被俘。

按理说,“瓦弄战役”这场败仗应当是印度的国耻。而印度此时高调纪念这一战役,显然意在利用民族主义情绪,试图激起国内的民粹氛围。的确,近年来印度军方和右翼势力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反华的呼声越来越高。眼看着在外交、经济等领域无法和中国抗衡,印度政府就重提“国耻”,希望以所谓的“民族精神”凝聚国内的支持力量,还能够向外界展示其强硬的立场。

只不过,印度显然忽视了当前中印实力对比的巨大差距,仅仅用“精神胜利法”,显然无法改变局势。早在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就以显而易见的胜果证明了双方在军事上的差距,如今,中国的国力和军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印度的高调纪念活动,无非是想通过历史事件来为未来可能的冲突做铺垫。然而,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印度在边境争端中的冒进行为只会进一步加剧中印之间的紧张局势。

从根本来说,印度在上合会议上的一票否决和随后的纪念1962年中印战争的举动,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凸显出所谓的“大国雄心”。自始至终,印度都没有做好应对与中国全面竞争的准备,也不具备相关的实力。中印之间的争端和矛盾,其实不仅涉及边境问题,更牵涉到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战略选择。印度有着“大国梦”,应当探索出一条务实可行的发展路线,而不是极端地将中国视为对手,在偏执中走进死胡同。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