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不停运,海岛戈壁都畅通;运营成本更低廉,过站仅十五分钟!
近期,我国白鲸航线成功总装下线W5000无人货运飞机,这是全球最大的货运无人机,或将在不远的将来彻底改变我国甚至是世界的物流格局。
这无人空中运输的都能达到5吨了,技术到底有多厉害?关于安全性的一切又都解决了吗?它将为我国带来多大的效益?
四个“最”,我国货运无人机达到新高度
根据环球网报道,10月18日,W5000无人货运飞机在中国白鲸航线公司的常州生产基地成功总装下线。这是一个无人机产业万众瞩目的成果,因为W5000的出现,可以说是给了世界物流和无人机领域一次大大的震撼!
根据可透露的信息,我们可以从数据上直观地感受这货运无人机到底有多能“拉”:翼展22.7米,垂尾高度7.51米,机身长度22.89米;最大起飞重量10.8吨,载重5吨,货舱容量65立方米,飞行航程可达2600公里——W5000,真是又能跑,又能装!
W5000采用的是传统的涡桨结构设计,配备了两台由国内自主研制的AEP100涡桨发动机,每台发动机的功率都能达到900千瓦。这使得W5000能够以超过520公里的时速飞行——W5000,速度还挺快!
要知道,W5000之前的货运无人机,载货量大都只能按千克算,航程也很短。要想适用于远距离的、大量的物资补给,或是商业化的物流运输,根本不可能。
先前的腾盾货运无人机曾经在央视亮相,商载能力在货运无人机中已经很不错了,但也只有2吨,这远远小于W5000的最大业载能力。
而国际市场上的其他货运无人机,例如活跃在俄乌战场的小型穿越机和伊朗的“空中小摩托”,都是设计来执行特定任务的,载货量和航程同样远小于W5000,根本不可能用来长距离、大批量地运货,换而言之,就是难以在民用物流领域普及。
但W5000的数据一摆出来,就让曾经货运无人机的各项最大纪录一下子都集中于一身,还真能落地,成了现实。四个“最”的诞生,无疑可以在物流行业树立一个新标杆。
- 航程最远。
W5000长达2600公里的航程,可以轻松从北京飞抵广州,从成都飞抵北京,甚至是从上海飞抵青海。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国的四个方位,W5000基本都能一次直达。
而假设从我国的地理中心——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为起点,向外26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朝东可以到达韩国的大部分地区;朝南可以覆盖越南北部;朝西可以到达巴基斯坦;朝北甚至可以抵达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
也就是说,W5000如此出众的航程,天然就为其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货运,甚至是与周遭各国的跨国贸易,都打好了基础。
- 载重最大。
W5000的最大起飞重量为10.8吨,其中最大业载能力为5吨。要知道,现在世界投入使用的货运飞机,小如波音737系列的窄体机,货物载量也只有3吨左右。
而一些大型的宽体货机,例如波音747系列、777系列,最大载重量甚至可以达到上百吨。虽然这个数字W5000还远远比不上,不过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些货运飞机和货运无人机,可不是一个赛道的。
因为,货运无人机还存在其他优势,也就是下文将讲的“成本”。
- 货运成本最优。
无人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无人”。W5000采用的是自主驾驶与地面监控系统,取消了机组成员及其相关系统,一个机组可以同时监控6至7架飞机。
明面上看,这样的人员组成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根据计算,W5000的机组成员成本仅为同级别有人飞机的十分之一。而更深层次的,则是通过机组成员相关系统的削减,减轻了飞机34%的重量,曾经的驾驶室、休息室等为人所用的部分,都能给它“掏空”了,服务于货运。
另外,智能系统的引入还能减少W5000的过站时间,就像“流水线”工厂那样,货来,卸货,飞机走,一气呵成,不再需要冗杂的人员交互,只需仅仅15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在民航及通航机场的过站时间。这能进一步减少W5000的运营成本。
这样一来,W5000的吨公里成本与同级别有人驾驶货运飞机相比,直接降低了40%以上,同时还更灵活,可以更快地周转货物,缩短物流时间。
- 整机安全水平最高。
无人看护的情况下运送货物,真的可靠吗?安全吗?这是咱们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不过,对W5000,你确实可以放心。它身上搭载的技术,可以说是集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的精华于一身。
W5000采用的自主驾驶技术和地面监控系统,以及符合适航要求严格研制的AEP100发动机,都在为其安全运行保驾护航。W5000实现了供应链全面自主可控,所有部件均来自于国有航空工业体系和主流民营企业,从另一个角度加强了整机的安全性。
外的硬件、内的软件,用的都是咱们国家航空工业体系的靠谱技术,可以说又让我国的无人机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不仅是物流,W5000的作用还能多大?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偏远地区的物流运输其实一直存在难题:第一,去得远;第二,行路难。
如果只是单纯的路途遥远,这并非什么难以克服的问题;但关键在于,我国边疆偏远地区多山区,多海岛,地形复杂,不说修机场,甚至很多地方连铁路都还没通。
要想往这些地区运个小件快递已经很困难,更何况一些大件材料。老百姓网购运费贵且事儿小,但大大阻碍了边远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W5000这样航程长、成本低的货运无人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痛点,不仅可运输范围覆盖全国东南西北,更是能克服各种复杂地形和极端条件带来的麻烦。
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来说,W5000只需要较短的跑道即可起降,这样一来,它就可抵达许多没有修建正式机场的地区,例如云南边远山区,或是台湾及周边岛屿。这为实现城市间“点对点”的航空货运物流提供了可能性,曾经触不可及之地,如今也尽在掌握。
而W5000配备的AEP-100涡桨发动机,则既可长时间耐受高温老化,在高温下不变形,又具有良好低温柔韧性的材料,在寒冷条件下也不会发生龟裂和剥落问题,在温度低至零下30℃的地区也能安全运行。
虽然设计初衷并非军用,但这样强大的适应性,也注定了W5000在军用领域可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进入信息时代后,世界军事行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机动性、流动性更强,无人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W5000这样装载量大、灵活性强的货运无人机,可以广泛地用于前线物资补给、装备运输等领域,小至粮食、药品,大至装甲车,W5000都能支持部队快速完成兵力投送和后勤保障任务。
冲突前线往往地形复杂,条件极端,距离遥远,如果遇见特殊天气,例如大雪封山、泥石流等,导致道路中断,W5000这样飞行速度快、巡航高度较高,可短距起降的无人机,就是高强度补给的最优之选。后勤保障一直是我军的一个短板,W5000的出现,或许可以改变这样的局势。
目前,W5000适航申请已获中国民航局受理,首架机预计在2026年下半年实现交付。另外,W5000的客运版本也已在讨论之中。随着我国逐步开放航空管制,推进低空经济发展,未来城市运输可能真会出现科幻作品中的场景:城市上空数不清的无人机熙熙攘攘地工作、运输着。
货运无人机普及,还有啥问题?
W5000虽已成功下线,且适航申请已得到我国民航局受理,但距离彻底商业化的普及,还需清除不少路上的阻碍。
技术方面,W5000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测试,包括实际飞行中的实践,以确保无人机的自主导航、避障系统、故障自检与自我修复机制不会出岔子。距离W5000预计交付的2026下半年还剩两年时间,相信这些问题可以得到适当的解决。
法规政策方面,不仅是我国,世界各国对于无人机的监管政策都仍在制定和完善的过程中,例如飞行许可、航线规划、空域管理、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规定还亟待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不成熟,W5000是难以投入大规模商业化使用的。
对无人机监管不力,咱们国家的许多重要、敏感的信息就有泄露的风险;公民的个人隐私也可能受到有心之人的监控,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
另外,虽然W5000能实现短距起降,但相应的基础设施仍然需要建设,例如专门的无人机起降平台、维护保养设施、货物装卸设备等,甚至是一套完整的、全新的物流网络体系来配合其运营。
另外,货运无人机如果普及,会不会造成以往的物流工作人员失业?这也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根据相关报道,专业人士表示,无人机配送与传统物流的关系是互补的而非互斥的。无人机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固然可以显著提高配送效率,缩短配送时间,降低人力成本。但无人机再“无人”,终究也还是离不开人。
需要有人来负责无人机的维护保养、货物的装卸以及应急情况的处理,日常的运行过程中也要配备机组人员。这可能会影响到传统的物流岗位,但同时也将催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例如无人机操作员、维护工程师、物流规划师等。
并且,在短期内,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里,无人机也还远远达不到能完全替代人工配送的程度。从货运无人机出现到普及的这漫长的过渡期里,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来使传统物流岗位更新换代,从而发展新兴业态。
无论如何,W5000这“空中货车”的出现,绝对是咱们“中国制造”的一个新的、值得让人骄傲的标签。这是我国在无人机技术和物流领域,面对世界的一个最佳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