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前国防部长加兰特发出逮捕令,这一事件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近期,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陆续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事件当天表示欢迎国际刑事法院的这一决定。而在同一天,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称,所有欧盟成员国都是国际刑事法院创始条约《罗马规约》的签署国,所以欧盟各国负有执行国际刑事法院裁决的义务,绝不能选择性执行该逮捕令。

在巴以问题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国际刑事法院(ICC)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前国防部长加兰特发出了逮捕令。这一逮捕令背后是对他们在加沙地区相关行为的指控,被指控犯有“反人类罪和战争罪”。国际刑事法院方面表示,这些被控罪行涵盖了多种恶劣行为,像“故意针对平民发动袭击”,还有“故意剥夺加沙平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资,这里面包括食品、饮用水、药品、医疗用品、燃料和电力等物资”。

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中国一贯秉持着公正的态度。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之上,同时也站在国际法的立场之上。中国坚决反对所有违反国际法(其中也包括国际人道法)的行为,对于任何伤害平民以及攻击民用设施的做法都会进行谴责。

新华社报道,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卡里姆·汗发表声明,表示正在向国际刑事法院申请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加兰特的逮捕令。以色列方面针对这一情况,抨击该举动是内塔尼亚胡和加兰特的“历史性耻辱”。美国众议长约翰逊也表态,要是国际刑事法院核准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逮捕令申请,美国国会将会考虑采取措施,制裁国际刑事法院就在这些措施之中。

美国在国际事务里常常奉行“双重标准”,这一情况被很多人指出,其国际形象也因此受到严重损害。对此,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公开表示支持。其中荷兰外长的态度十分鲜明,其直言如果内塔尼亚胡进入荷兰就会立即将其逮捕。巴勒斯坦方面当然会为此感到高兴,认为这是追求正义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而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则态度模棱两可,这些国家在维护盟友关系和尊重国际法之间谨慎地进行平衡。在这样一场国际风波当中,中国展现出了独特的外交智慧,中国外交部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并且强调要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国际刑事法院(ICC)成立的依据是2002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这个法院的职能是对犯有种族屠杀罪、危害人类罪(反人道罪)、战争罪以及侵略罪的个人提起起诉并进行审判。ICC发布的声明表明,其124个成员国都有责任去逮捕特定的三个人,一旦这三个人进入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领土,该成员国就应该把他们转送到海牙接受审判。然而,ICC自身并不具备针对主权国家的执行体系,是否与ICC合作完全取决于各个国家自身的意愿。

国际刑事法院的签约国多达124个,这一数量超过了联合国会员国的半数。多数欧盟国家都对此表态,该法院的判决所产生的影响不只是给以色列带来政治和道义上的压力,还严重影响到以色列的外交活动,使得内塔尼亚胡在出国访问等外交出行方面面临很大困难。从以色列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来看,这一判决结果对以色列与包括沙特在内的相关阿拉伯国家的建交计划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以色列来说,在国际事务中,即便面临着全世界的反对,但只要有美国坚定地支持它就足够了。如果比特朗普更加支持以色列的特朗普重新上台,不排除国际刑事法院的判决会进一步刺激内塔尼亚胡,从而让他下定彻底清除哈马斯与真主党的决心。

有分析人士指出,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起,欧美国家就在这一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立场,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便凸显出欧美国家间的分歧。例如,在是否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问题上,欧美国家就产生了矛盾。不久前,美国又一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关于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停火的决议草案,而除美国之外的14个成员都投了赞成票。若特朗普当选为下任美国总统,包括以色列在内的一些国家认为他会继续支持以色列的立场,美国的偏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导致巴以冲突持续的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形下,欧洲国家未来在巴以冲突问题上持何种立场,将关系到巴以冲突解决的前景。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