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几年,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是否陷入通缩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而在去年9月举办的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坦言,“关于通胀和通缩,中、美、欧处于不同的周期之中。疫情期间,欧美出现了高通胀,而中国在过去五年中对抗的是通缩压力。”
追溯历史,中国曾多次经历通缩,最近的一次出现在1998-2002年,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困境与当下存在不少相似之处。林毅夫教授在其新书《解读中国经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回顾了当时国内通缩的表象、成因和政策应对思路。观察者网节选刊载,以期数往知来。
【文/林毅夫】
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不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中国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通货紧缩。按照国外的经验,通货紧缩一般都伴随着经济的零增长或负增长,但是,中国在通货紧缩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达到年均7.8%,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
1953年至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与通胀状况图源:张明宏观金融研究
另外从能源的角度来看,产出不会凭空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的使用也应该增加,因为工业生产、货物运输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能源的支撑,而中国的情形却是从1997年开始连续三年能源消耗都在下降。在其他很多国家,只根据能源消耗情况就可以对经济增长状况做出判断,就是因为从国外经济增长的经验来看这两个变量是必然相关的。
因此在2000年前后,国外有一些学者开始怀疑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虚假的。按照他们的研究,中国能够有2%-3%的经济增长速度就非常了不起了,绝对不可能有官方公布的那么高。
那么究竟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是真实的,还是国外学者的研究是正确的?要对这一问题做出判断,就必须先弄清楚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是否像国外学者所讲的那样,出现通货紧缩就必然伴随经济的停滞。
资料图:新华社
通货紧缩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通货紧缩是供给全面大于需求导致物价不断下降的一个现象。从这一定义出发,通货紧缩的可能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需求突然下降,二是供给突然增加。
以国外的经验,通货紧缩一般的原因都是需求突然下降,这主要与经济泡沫有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居民很少将钱放在银行,一般都是买股票或是投资房地产。当股票或房地产市场泡沫很严重的时候,普通人以名义货币衡量都会觉得自己很有钱。这种心态导致了财富效应,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大幅增加。
在大多数经济中,国内生产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例如美国2013-2023年的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约为10%-13.5%,也就是说,有近九成的生产都是在满足国内需求。当需求突然上升时,投资也会随之上升,生产能力迅速扩大。等到泡沫破灭,很多人的财富一下子就缩水了,反向的财富效应会导致消费需求大幅下滑,原本为了满足上涨的消费需求而扩大的生产能力变得过剩,投资随之减少。消费与投资的共同减少会导致需求不足,物价普遍下降,国民经济疲软,因此会出现经济的零增长或是负增长。
反观中国的情况,自开始发生通货紧缩的1998年以后,既没有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也没有股票市场的泡沫破灭。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通货紧缩,原因只能是供给的突然增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投资增长一直比较快,尤其在1991年到1995年之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从此前五年的年均16.5%一下子提高到了36.9%(见下表)。这种持续的投资过热造成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力全面扩张,远远超过了消费的增长。因此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走出短缺经济的同时,即刻又陷入了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困境。
现在已经可以确定,中国的通货紧缩与国外的通货紧缩,虽然表现为同样的物价水平不断下降的现象,但背后的形成机制却完全不同,因此发生作用的机制也不一样。想要了解中国经济为何能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还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