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制AS700D载人飞艇完成首次科研试飞 记者今天(21日)从中航工业了解到,我国自主研制的电动型载人飞艇AS700D在湖北完成了首次科研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领域的绿色航空新装备取得重大突破。AS700D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电动力飞艇,最大设计飞行速度每小时8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3100米、含驾驶员最大载客量10人。首次科研飞行试验累计进行了四个起降,分别对AS700D载人飞艇的操控特性和动力特性进行全面检验。据介绍,这型飞艇在首款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32 浏览
“蛟龙号”硬核升级不停步 深海探秘更有“潜力” 央视网消息:“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累计下潜超300次。作为“国之重器”,“蛟龙号”的调查范围已覆盖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为了保障密集的运行需求,从去年11月开始,“蛟龙号”迎来升级改造。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目前,“蛟龙号”已经完成关键部件的升级换装,正在开展水池试验。升级改造后"蛟龙号"动力有何提升?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被形象地称为深海技术装备“4S 新闻 2025年03月03日 0 点赞 0 评论 42 浏览
曾被秘召进京,30年没有回家!追忆揭阳籍院士黄旭华 据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2月7日讣告,广东揭阳籍中国工程院院士、该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 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此前报道一起来了解黄旭华同志的更多故事▽ 誓言无声“潜心”永恒:“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黄旭华向媒体介绍我国核潜艇发展状况(2014年5月28日摄)。 新华社发这是温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33 浏览
填补技术空白 我国新型弹射座椅研发有新进展 【填补技术空白 我国新型弹射座椅研发有新进展】财联社2月23日电,由中航工业航宇牵头,首次“向上弹射人体防护装置生物动力学”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本次试验建立了向上弹射工况下人体颈椎生物力学特征数据库,填补了航空医学防护领域技术的空白,也为新型弹射座椅研发提供了关键性的人体防护工效学支撑。 新闻 2025年02月24日 0 点赞 0 评论 20 浏览
守护“水下国门”的听海者 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一生践行“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理想追求,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培养了一大批挑大梁、担重任的科技人才,为共和国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杨士莪以“谋海济国”为使命担当,全身心投入我国水声科研事业中,通过经年累月的辛勤耕耘、不懈探索,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深蓝海域。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因病逝世,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33 浏览
果汁、奶茶、咖啡、可乐……哪种饮料开盖后更易变质? 没喝完的饮料放多长时间会发生变化?哪些饮料开盖后最容易变质?开盖后虽然放了很久但看起来没什么异样的饮料还能不能喝?在这里我们请专家来跟大家聊一聊饮用时间最好不超12小时饮料的瓶盖一旦被拧开,就意味着液体所处的无菌环境被破坏了,而诸如微生物入侵、繁殖之类的“风险之门”也由此被打开。特别是室温存放,更容易导致细菌繁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晓蒙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闻 2025年02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37 浏览
真实生物二次赴港IPO,靠的还是新冠药 界面新闻记者 | 李科文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2月18日,据港交所公告,真实生物已递表港交所主板。据招股书,中金公司担任真实生物独家保荐人。这并非真实生物冲击资本市场。早在三年前,2022年,真实生物曾试图依靠“成人新冠治疗药物”阿兹夫定登陆港交所,但最终未能如愿。如今三年时间过去,真实生物再次启动上市计划。市场环境已然不同,但真实生物的依靠还是只有阿兹夫定。真实生物能否成功敲钟,仍面临诸多不确定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34 浏览
(新春走基层)走进中核工程廊坊研发基地,感受火热科研力量 中新网北京1月21日(张文晖)尽管已临近蛇年春节,位于河北廊坊的中核工程研发基地工作氛围却依然火热。中核工程廊坊研发基地是聚焦于核电技术工程科研工作的“非核基地”,这里建有多种核科技自主创新研究设施,研究涉及核电风险评价、先进核电安全壳技术、核环境模拟及核设备测试等重要领域。近日,中新网记者来到中核工程研发基地,感受到了该基地加紧建设,浓厚的向新、向绿氛围。中核工程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陈 新闻 2025年01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38 浏览
新华全媒+丨记者手记:这枚火箭的创新,要从一颗“大脑袋”说起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题:记者手记:这枚火箭的创新,要从一颗“大脑袋”说起新华社记者宋晨、陈凯姿“脑袋大”“脖子粗”是记者第一眼看到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的突出视觉印象。即使站在发射塔架下的空地向上看,直径达5.2米的整流罩也依然是个庞然大物。“大脑袋里可藏着大学问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设计师樊晨霄告诉记者,这枚憨态可掬的火箭,是为了应对未来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组网发射需求,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基 新闻 2025年02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3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