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海铃团队首次在南海观测到大气缪子信号 由我国科研团队搭建、坐标南海逾三千米海底的“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建设,迎来新进展。据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1月30日消息,在国家各部委、上海市科委、海南省政府及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李政道研究所“海铃计划”团队在2024年持续紧锣密鼓地推进探测器核心部件的研发工作,并成功实施了新型探测球舱(hDOM)、粒子鉴别、实时海水光学性质刻度、声学定位等阶段性技术攻坚的深海验证,为建设国际领先的深海中微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35 浏览
美航天局:这颗小行星撞地球概率降了 美国航天局20日公布的最新评估显示,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地球的概率下降至0.28%。美国航天局行星防御研究团队将持续跟踪观测这颗小行星,评估撞击地球风险。近来,关于“2024 YR4”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话题引发公众关注。据美国航天局介绍,这颗小行星于2024年12月27日由位于智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警报系统”首次发现,预计直径在40至90米之间。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5 浏览
“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颗大视场X射线天文卫星——“天关”卫星研究取得新进展,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天关”卫星搭载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在邻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内,捕捉到来自一对罕见天体的短暂且高能量的X射线辐射事件,并利用其搭载的后随X射线望远镜。进行定向观测,获取到源爆发期间更为详细的X射线信息。这一发现为探索大质量恒星的相互作用与演化开辟了新途径,印证了该卫星在捕捉宇宙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9 浏览
我科学家观测到最强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最新发现与创新】科技日报合肥2月4日电 (记者吴长锋)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上,《新科学家》杂志专题报道了这项成果。1989年,国外学者Greenberger、Horne和Z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30 浏览
外交部: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观测浮标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 2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观测浮标一事提问。对此,郭嘉昆表示,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水文气象观测浮标,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目前有关浮标已完成其在原站位的作业任务。根据科学观测实际需要,中方有关单位对其实施了自主性技术性调整。(总台央视记者 黄惠馨) 新闻 2025年02月12日 0 点赞 0 评论 36 浏览
欧航局:小行星“2024 YR4”撞地球概率降至0.001% 欧洲航天局25日说,最新观测结果显示,小行星2032年12月撞击地球的概率大幅降低,基本排除了直接撞击的可能。最近,小行星“2024 YR4”可能撞击地球的话题引发公众关注。这颗小行星直径预计在40至90米之间,一旦与地球相撞可能摧毁一座城市。欧航局最新观测结果显示,“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已降至0.001%,都灵撞击危险指数的危险水平目前为“零”。这一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指标使用零至 新闻 2025年02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28 浏览
欧航局“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 新华社巴黎2月4日电(记者罗毓)欧洲航天局4日宣布,研究人员利用欧航局“盖亚”空间探测器数据发现一颗巨大系外行星“盖亚-4b”和一颗褐矮星“盖亚-5b”。这是“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盖亚-4b”和“盖亚-5b”都围绕低质量恒星运转,这种情况被认为是极其罕见的。欧航局官网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这两颗新发现的天体均位于银河系内。“盖亚-4b”绕着距地球约244光年的恒星“盖亚-4”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35 浏览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薛其坤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薛其坤上图为李德仁院士,下图为薛其坤院士。 新华社供图李德仁,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是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薛其坤,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之一。李德仁,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测绘遥感学家。1939年生,江苏泰州人。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31 浏览
黄土高原风力侵蚀与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成投用 新京报讯 据水利部消息,近日,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牵头建设的黄土高原风力侵蚀与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十大孔兑地区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观测站建设历时半年多,已通过为期2个多月的测试运行工作。黄土高原风力侵蚀与生态水文野外站位于黄河干流内蒙古段南部十大孔兑地区,为一站三点式布局。设站区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干旱草原,按照植被和气候的梯度分布特征,自西向东,三个站点分别设置在毛不拉 新闻 2025年02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29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