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略论苏辙的济南情结

李梦媛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夏,时年35岁的苏辙出任兴德军(治所在今济南)掌书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始余在京师,游宦贫困,思归而不能。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会其郡从事阙,求而得之。”似乎他全是因为思慕济南的甘泉流水而来。其实不然,苏辙有深厚的济南情结,遇见济南、选择济南、喜爱济南是一种必然。一苏辙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论语拾遗》《孟子解》《诗集传》《春

春节——世代中国人共绘的独特记忆画卷

1月24日,旅客奔跑在杭州东站候车室内。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中国日报1月24日电(记者 赵旭)春节,这一承载着深厚情感与文化传统的节日,对于每一代人而言,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记忆与经历,这些记忆往往与前辈或后辈的大不相同,并且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卷。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春节成为了人们难得的可以享受一场大餐的机会。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孩子们满怀期待等待数周乃至数月之久。届时,全家老少齐上

古韵新春 探寻苏轼笔下的日照遗迹①:九仙山

编者按:春节,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温馨时刻,也是我们回溯历史、传承文化的黄金契机。“新春探古韵,苏韵照日照”。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擘,其诗词文章、人格魅力,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日照,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海滨城市,承载着无数岁月的记忆。当苏轼遇上日照遗迹,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这万象更新的佳节,我们特别开设《苏轼与日照》系列丛书之“古韵新春:探寻苏轼笔下的日照遗迹”线上展播特别栏目,邀您一同踏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更多新书好书推荐,点击知事荐书)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经过半年时间的长途跋涉,苏轼终于到了惠州。一路上,苏轼有过极度的悲伤和失望,他在寄给定州同僚的诗中表示了这种感慨:人事千头及万头,得时何喜失时忧。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使他很快从伤感中振作起来。况且,这一次贬谪虽然比二十年前去黄州更加险恶,精神上却觉得更有寄托。吕大防、范祖禹、刘安世等三十多位元祐大臣都

湖南祁阳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祁阳1月21日电(曾莉莉 陈瑾莹)走进湖南省祁阳市文明铺镇中心学校,一堂生动有趣的《赤壁赋》语文课正在进行。学生杜宇馨通过数字化技术与“苏轼”跨时空交流。祁阳乡镇教师数字化教学。欧勇强摄 “苏东坡先生,您好,我是一名初中学生,现在我有一些问题想问您,您在创作赤壁赋时的灵感来源是什么?”授课老师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尽情向数字人“苏轼”提问。通过实时互动,打破传统课堂

苏轼过年也加班

◎宋慧敏熙宁四年(1071),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主管政法,除夕之夜,他坚守在杭州州府的服务大厅,十分郁闷。苏轼郁闷的原因倒不是除夕加班,而是眼前他需要完成的这项工作。因为总是和革新派领袖王安石唱反调,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开封。宋神宗虽然支持变法,但并不影响他对苏轼才华的欣赏和认可。按他的意思即使外任,也想给苏轼个知州独当一面,可是王安石不同意,就连杭州通判也是宋神宗和王安石交涉之后才定下来。苏轼不怕外

苏轼研究专家、海南大学教授唐玲玲逝世,享年90岁

据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消息,海南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苏轼研究专家,海南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授唐玲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月31日18时在海口离世,享年90岁。唐玲玲先生祖籍广东,1935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88年任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95年退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唐玲玲先生致力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周伟民先生(2024年5月逝世)携手成为享誉业

哪吒“大闹”苏东坡直播间 !河南卫视元宵晚会又放大招

“春风送暖,天上又月圆了,人生真是一场奇妙游。” 2月11日晚,河南卫视再度以文化匠心烹制节日盛宴,精彩上演《2025元宵奇妙游》,以“暖”为美学密码,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元宵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元夕、上元 ,自古以来便有游春赏景、参与灯会灯谜等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2025元宵奇妙游》将背景设定为大宋汴梁(今河南开封)。节目创新性地让苏轼跨界当起主持人,并以苏轼、欧阳修等宋代

新物种取名“苏轼”,网友不淡定了!命名者回应:这是后人的最高敬意

2月12日,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在其官微公布了“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名单。其中,“苏轼无爪蜉”成为名单上的第一个新物种。据该文介绍,元丰五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个蜉蝣新物种于长江北段被发现。为了纪念这场跨越千年的缘分,该物种被命名为“苏轼无爪蜉”。评委会认为:“苏轼无爪蜉的发现,不仅在昆虫

夜读 | 古人藏在习惯里的“年轻秘籍”,看完就懂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年龄的恐惧,其实并不在于年纪增长所带来的衰老,而是在于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仍一无所获。时间的长河不懈奔流,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岁月的侵蚀。有人选择昂贵的护肤品,试图挽留青春的容颜;有人热衷于各种养生秘诀,期望延长生命的长度。然而,真正的“不老秘籍”或许并不止于这些“术”的追求,而是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里。以下几个好习惯,看看你占了几个。减勤快,养活力勤快是美德,但过度勤快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