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火村发现商周时期聚落遗址 喇山遗址出土的西周—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片。 喇山遗址出土的商时期陶片。 “肥猪山庄”地块,当地称之为“荔枝山”。 南都记者 李竹 摄 南都记者获悉,近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黄埔区火村二期旧村改造项目(枝山-小塱片)的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的农业或手工业聚落遗址(喇山遗址),出土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有周边居民反映,喇山遗址与黄埔区火村二期旧村改造项目中的“肥猪山庄”地块几乎为同片区域。 新闻 2025年03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17 浏览
广西新发现80处古代遗址和遗物分布点 本报南宁2月24日电 (记者张云河)近日,记者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获悉:广西北部湾沿岸古代遗址调查取得重要成果——新发现80处遗址和遗物分布点。这些新发现的遗址类型多样,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为研究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24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在北部湾地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题调查,覆盖区域主要为北部湾沿岸地带。新发现的遗址和遗物分布点,以钦江流域的 新闻 2025年02月25日 0 点赞 0 评论 22 浏览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 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武王墩一号墓等入选 今天(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六项“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分别是: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另外,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入选国外考古新发现。大洞遗址发现1.7万年前后人工石雕塑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是目前东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2021-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1 浏览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 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等入选 人民网北京2月19日电 (记者韦衍行)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吉林和龙市大洞遗址和龙大洞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是一处旧石器时代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 据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上揭晓。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等6个项目入选。专家介绍,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东北亚地区已发现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9 浏览
寻古山东丨填补空白!临沂汤头发现一处龙山文化早期城址,距今约4300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乔显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发布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考古发掘成功,该成果在沂沭河流域发掘确认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早期城址,距今约4300年。发掘区航拍图经发掘确认的一座龙山文化早期城址相对于古墓葬、遗址,古代城址无疑更能引起现代人的好奇和探究兴趣。正在进行的山东省考古学会“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参评项目”展示中,它来了——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成为沂沭河流域经发掘确认的第一座 新闻 2025年02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25 浏览
浙江首座考古博物馆将开:走进玉架山考古遗址 澎湃新闻获悉,浙江第一座考古博物馆临平玉架山考古博物馆预计于今年4月对公众开放。随着考古博物馆的建成投用,这里将有临平遗址群、茅山遗址、玉架山遗址三大主题展馆的海量文物展陈。未来,玉架山考古遗址将从考古现场变为人们走进远古历史、感受悠久文脉的重要基地。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俯视效果图玉架山考古遗址位于杭州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良渚古城遗址约20公里,出土文物达8000多件,曾在2011年入选年度“全 新闻 2025年02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28 浏览
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28 浏览
瞭望 | 枕山襟海寻脉闽都 瑰丽的闽人文明与山水攸关、与海洋相连,与中原文明相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何家潭遗址的发现表明,在中原文明呱呱坠地之时,福建光泽地区也出现了有等级差别的聚落,并具备一定的聚落分区规划能力《山海经》云:“闽在海中。”福建形成于山海之间,长约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绵延曲折,2000多个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武夷山、福州发现的闽越国遗址是东南地区融入中华大一统的实证,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共融共生共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20 浏览
6000年前的“花瓣纹”彩陶:我想要怒放的生命 1977年于山西方山县峪口采集的庙底沟文化彩陶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1985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参加在山西临汾举办的“晋文化”研究座谈会,写下了“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4句诗。这几句诗在考古界流传甚广,其中“燕山龙”是指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玉雕C形龙;“华山玫瑰”则是指在仰韶文化时期庙底沟文化中经常出土的彩陶上所绘制的花卉纹样,盛行于山西、陕西、河南 新闻 2025年02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3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