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吃大米也能护心脏?水稻科研有新进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陈晓亚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等合作,通过系统分析辅酶Q在陆生植物中的演化轨迹及关键酶自然变异,解析了植物辅酶Q侧链长度控制的分子机制,利用引导编辑技术改变水稻基因组Coq1酶的5个氨基酸,创制了合成辅酶Q10的水稻新种质,小麦编辑也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北京时间2025年2月1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辅酶Q

我国科学家创制辅酶Q10水稻新种质

2月14日,上海科研团队在国际期刊《细胞》(Cell)上在线发表题为“基于植物进化的辅酶Q10性状设计”的科研论文,通过系统分析辅酶Q在陆生植物中的演化轨迹及关键酶自然变异,解析了植物辅酶Q侧链长度控制的分子机制,利用引导编辑技术改变水稻基因组Coq1酶的5个氨基酸,创制了合成辅酶Q10的水稻新种质,小麦编辑也取得重要进展。该科研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辰山科学研究中心陈晓亚院士团

吃大米也能护心脏?我国这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魏路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辅酶Q10缺乏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影响心脏、肾脏等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辅酶Q10是全球销量最大的营养剂之一,但植物辅酶Q10合成途径尚未完全解析。陈晓亚院士(右二)观察水稻新种质。受访者供图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辰山科学研究中心陈晓亚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等合作展开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辅酶Q在陆生植物中的演化轨

全球首个!成功创制→

我国科学家成功创制辅酶Q10水稻新种质辅酶Q10,被誉为“人体的发电机”,能驱动人体细胞产生能量,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同时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膳食补充剂。我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全球首个合成辅酶Q10的水稻新种质。2月14日,国际权威期刊《细胞》发表了相关科研论文。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辰山科学研究中心陈晓亚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

新华全媒+|三亚:耐盐碱水稻育种忙

2月14日,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科研人员张书艮对水稻进行管护(无人机照片)。因为海南充足的阳光条件可以缩短育种周期,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科研人员从青岛来到三亚种植新一季的耐盐碱水稻,为选育出优良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在田间耕耘,为我国盐碱地利用和开发贡献优质种质资源。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2月14日,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青

孟连开展早稻插秧工作 今年种植面积逾1万亩

中新网云南新闻2月11日电 时值春耕时节,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田间地头,农户们正开展早稻插秧工作,有序推进春耕生产,为新一年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今年该县预计水稻种植面积可达1.2万亩,为确保全年水稻丰收提供有力保障。在娜允镇芒弄村的水稻种植基地,农户们早早来到田间,翻耕土地,为插秧做准备。随着插秧机的轰鸣声,一排排整齐、嫩绿的秧苗被均匀地栽种在水田中,农机手驾驶着装满秧苗的插秧机在田

广西早谋早动促春耕 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中新网南宁2月11日电(记者 杨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11日介绍,当地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全力推进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将冬春抗旱和春耕备耕作为当前粮油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促生产。去年秋冬季以来,广西气温偏高,降雨量少。面对不利气候条件,广西农业部门加强与水利、气象等部门会商,加密雨情、水情和旱情调度,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推广节水技术,助力各地做好糖料蔗和春收粮油作物抗旱保收。在

舌尖上的科技故事

1月21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曾建明在种植有“中茶108”茶树的试验田内查看新茶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江 汉摄1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喻景权在浙江大学校内温室大棚内查看无土栽培蔬菜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江 汉摄1月15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张健(右一)在研究所温室大棚内查看水稻样株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江 汉摄一滴油、一碟菜、一杯茶,碗里杯中,都是民生大事

追逐太阳的南繁人

新华社三亚2月11日电 题:追逐太阳的南繁人新华社记者赵颖全早春时节,南海之滨的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记者走进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基地,只见金色阳光洒在整齐的试验田上,翠绿的稻苗随风轻摆,科研人员穿行其间专注采集数据,宛若在盐碱地上谱写绿色诗行。“南繁南繁,就是追赶太阳。”基地负责人刘士尧笑着解释,每年秋冬,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人员如候鸟般迁徙到海南这片热土,利用这里独特

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米?竟有科学依据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中国人的年夜饭丰富多样,千滋百味,展现出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历经数千年,五谷是怎样筛选出来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吃饱到吃好,我们做了哪些努力?今天(2月11日)长江日报《读+》周刊推出《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作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史军专访。史军。史军指出,几千年来,各种谷物和中华民族双向奔赴、共赢共生,才成就了我们手中最香甜的饭。史军强调,饭碗常满,文明方